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风中登上顶山

□ 雒晓利

2021年05月16日 09:02:42 编辑:

4月29日,一个大风凌厉的日子,在中阳县城的公事完结后正午一点,返程尚早,我临时动议,到心仪多时的上顶山走走。我对上顶山牵挂,主要因为它是中阳境内最高的山,众口相传其高峻雄伟气势磅礴,登临高山会获得愉悦的生命体验。

有好友相劝,今天风太大,上山不易,还是另择时日好些。众朋友都是本地人,多是劝阻的意思,建议在风和日丽之时上山,会有更开心愉快的旅行。

众人说笑中,我略作思索,逆风攀登高峰,何尝不是一种新体验、新感觉?就权作一个小小的自我挑战吧。慧敏兄弟驾车做向导,我们平平静静地出发了。

车行至关上,从左侧入山口,只见有身着红军道具服的一群人,簇拥在关上战斗纪念碑旁。纪念碑前后的场地小,台阶过于狭窄,上行下行的人挤成一团。红军东征时,刘志丹作为军团长在这儿指挥打过一个胜仗,建党百年让这儿的关注热度升了温。相对于上顶山方向,则是只有我们的一辆车驶入。

沿路驶入,不紧不慢向上顶山靠近,逐步领略中阳第一山的风景构成。沟够得上深了,足足有半个小时的路程。穿山开辟的道路陡立斗折,车不时发出低沉挣扎的喘息声,有三处几乎要后退,车行爬山路约有20分钟,远远地看到了一座独立高处的山顶,那就是上顶山之顶了。

慧敏问,车还能勉强走一段,开车走,还是咱自己走?

我答:既然专为上山而来,还是爬山有体验和获得感,走吧!

他接了一句:走路风很大,真不好走,开车走吧,车走一段少一段。

我回答:风再大总不至于把人吹倒,咱就痛痛快快来一把风中登上顶山。

停车,下车,迎面便是呼呼而来的大风。原在车中浑然不觉,下车来方便能感觉到山塬之上大风的力量,外衣被吹得鼓起,裤管明显偏向了一个方向,腿上凉飕飕的,上身在风力作用下前倾,甚至还摇晃。

紧盯着不远处的山尖,一步一步朝前走,风的阻力固然有,但影响不了脚下的选择,两人陪伴着,相互拉呱说笑。先遇到的是沙棘丛,与我平日所见过的截然不同,是独立生长着的,像是树的样子,又是一丛一丛地聚拢着,有的长得很高,只是无论如何也没有长成树,看不到干,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枝叶。山顶上常常是大风,沙棘丛没有报团,而多是独立生长,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现象。细细一看,沙棘丛不论相互间距离远近都在背风坡,选择在生长条件相对较为宽松的地方扎根,这是自然法则,不需要多做研究,也不需要非要整出一套生长智慧来,自然的安排便是自然。

走着走着,越来越到了高处,风越来越大了起来。赫然从山坡上冒出来的石盘石崖石造型,让眼前豁然开朗。此景在吕梁山上并不多见,顶着风走到跟前。石盘很是宽阔,倘是风和日丽的下午,躺在晒得热乎乎的石盘,自在地遐想一番,不失为一件美事,可惜时不我待,只能期待下一次了。石盘之下,石崖交错,能够构想成多种造型,煞是好看。崖石底部有人用围栏围了起来,是圈养牛羊驴骡马用的,自然造型经如此折腾显然大煞风景,但细细想来,游玩只是消遣,消遣无非就是消遣,而养殖是为了谋生,在谋生面前消遣所需是渺小的,不值当的,也就把抱怨平息了下去,生发出对劳动的敬意来。

在石盘边逗留几分钟后,继续向山顶进发,缓坡骤然陡立起来,风势加大,脚步不稳,真正意义的登山开始了。处处都逆风,两股战战,身体摇摆不停,艰难迈步二百米的样子,忽然感觉轻松起来,原来是坡下的树林阻挡减弱了风力,把身子压低后大风威势竟然若有若无,刚刚经历过艰难,对轻松的体会更为珍惜。在树林的庇护下走了三十米,行将走进更高更难走处,两人不约而同地停顿下来休整蓄力。

庇护处固然安稳,但庇护之下没有远方,明知风迅猛,偏向高处行,我们向山顶发起了冲锋。此时距离山顶约三十米的样子,每一步都要用力走,每一步都要专门压着才能站住,但每一步都站立不稳,大风裹挟着身体左右发力,呼吸急促而困难,头发发紧,头皮生疼。我和慧敏相互看着对方,彼此间没有说话,但在眼神中传递着相互的鼓励,和无言的信赖。下定决心,一步一步朝前走,从紧要的几步,再到紧要的几步,好不容易走到山顶。艰难是肯定的,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想,但并没有朋友们劝阻时所称道的难,事非经过不知难,紧要处只有几步。

登顶不易,出于对行路难的馈赠,和正常的获得感,我兴致匆匆地希望有好多发现和惊喜。山顶面积不宽,所见的是散落在地的破砖,窑洞的旧建筑框架尚存断壁残垣。如此高山,能有如此建筑,岂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山顶之上,极目远方,视线异常开阔,一览众山小,群山一片苍茫,远处近处山体绵延,颇似大海汹涌澎湃,我在波涛之中实乃沧海一粟,大山磅礴雄浑,登高望远的妙处正在这里,上顶山名不虚传。

山顶上逗留了一小会,惬意而返,风依旧大,但此时浑然不觉,人们常说的“上山容易下山难”,此时于我而言,最真切的感受是:下山容易上山难。特别是刚刚经历过逆着大风上山,体力消耗较大,心理压力也不小,两相比较,下行稳住脚稳住方向即可,下坡路好走多了。

此番迎风登山还有一大收获,山顶之上没有顺风,只要有风皆为逆风,无所谓顺风逆风,登临者四处都是接受大风的考验,这或许就是利用山顶之风发电的道理。

下得山来,带着热乎劲,我在《中阳县志》上查阅了关于上顶山的记述,“上顶山高达2100.7米,为全县群山之最”“古称九泉山,因四周有九股泉水喷溢而得名”……县志中多处出现上顶山,说明了它作为标志性高山的重要性。

上顶山之行告竣,风中登临的特殊体验会让我对上顶山的印象更深刻些,因为经历过登山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