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里的新中阳
□ 张永红
从省城图书馆归来,车行吕梁山,“游山西就是读历史”这句话一直萦绕耳际。翻开5000年华夏文明的瑰丽画册,山西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若细细欣赏着这片表里山河的古老容颜,你会惊奇地发现:游山西就是在读华夏历史,而游山西则必来3000年古韵里的新中阳。
读中阳县志,你会诧异黄土高原腹地的这座小小山城,居然沉淀着3000年之久的厚重历史。自古迄今,山城雾列依旧,俊采星驰不断。
战国古邑,这是山城在华夏文明史上第一次铁血峥嵘的露脸。驻足县城庞家会村,你会遥想2000多年前的金戈铁马和滚滚烟尘,也许演义里的庞涓阴骘自负,嫉妒心极强,最终落了一个兵败马陵、遗臭后世的可悲下场。然而在山城人的记忆深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毕竟驰骋战国沙场的魏武卒从来都是胜多败寡,庞家寨战功显赫,斩儿湾治军严明。豪杰英雄,有的时候往往会处于是非争议的漩涡之中。
一门三进士,这是山城镶嵌在华夏文明版图上最闪亮的一道文化风景。“南方的士子北方的兵”,自古以来,北方人更多被冠之以赳赳武夫的草莽形象,然而在汉家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里,县城南街一个普通的农家,两代人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三个进士,自此文脉之根在山城落地,22座木石牌坊就是山城最含蓄内敛的无言倾诉。沧海桑田、岁月更迭,象征山城文脉的22座木石牌坊今已不在,但山城文脉的衣钵却代代传承。在晋商竞相奔走,期冀汇通天下的物质年代里,山城人却始终保持着如磐石般的惊人定力,坚守耕读祖训,以砥砺耕读为风尚,中阳籍士子学而优则仕,官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还吸引了像傅山这样的鸿儒大家长居柏洼、问道访学。耕读,从来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长足振兴的根本。
古韵中阳,山城就是山西历史乃至华夏文明这本大书中一个不可或缺、独具魅力的灵魂驿站。战国古邑已是从前往事,一门三进士也早已成为了历史的过往,不管在战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名将庞涓是被扭曲误解还是真的豪杰英雄,也遑论文脉在山城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世代相承,与其在历史的是非与沉浮之中纠结而不可自拔,倒不如慨然站立,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看今朝谁才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真正弄潮儿,于三千年的历史古韵里蹚出一个五彩的新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