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今日论点

新闻采访中捕捉最佳新闻角度能力的分析与研究

□ 阮兴时

2022年06月12日 09:24:30 编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观山者的结论,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的选角度、抓特点亦是同理。《新闻学导论》中对新闻角度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主要指的是新闻的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所选择的角度,对于新闻事件的着眼点和重点分析的点。即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媒体、不同记者由于选择的角度不同,所表现的效果和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他认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如何才能在新闻采写中捕捉到最佳新闻角度,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一、新闻记者要具备胸怀大局的意识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古人云:“目在足下,不可以远视,虽明何益!”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需要新闻记者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要有胸怀大局意识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具备这两种能力,则要求新闻记者不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了解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增强自己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

以《吕梁日报》2021年3月7日刊发的深度报道《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吕梁篇章》为例。吕梁在历经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脱贫攻坚这样重大的题材,时间跨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对这样新闻主题的把握,就要求记者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学习和掌握“精准扶贫”理念,知晓吕梁脱贫攻坚的背景、脱贫目标、重要使命、亮点成效等等,并通过敏锐的观察力,亲身感受到吕梁市委、市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亲眼目睹扶贫干部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迹,亲耳聆听贫困群众摆脱了过去的苦日子的喜悦。因此,这篇八千余字的深度报道展现出记者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组织开展重大主题报道的能力和水平。

二、记者应具备从共同话题中寻找新思路的能力

著名记者刘白羽说:“记者应该有两只敏锐的眼睛。”另一位名记者彭子冈则用“慧眼、神笔”四个字概括记者的业务素养。新闻记者可以说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只有具备了有较强的新闻感知力,能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寻找到新的思路,才能拨开迷雾,在新闻报道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社会众生相。

例如,我市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这一新闻主题,可以从工作角度、问题角度、群众角度、生活角度等多种角度进行报道。如果是从介绍工作经验、宣传政策法规这类工作角度写,往往新闻稿件会显得枯燥,可读性不强。然而切换到群众的角度,比如通过群众的视角去反映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新闻稿件则变得鲜活生动,可读性强。因此,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绝不可人云亦云,跟风而上,不能机械地将新闻事实经过死板地报道出来,要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样才能让所采写的新闻具有活性,不会过于死板。

而在采访报道中,怎样才能不停留在就事论事上,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点?我们说,新闻工作的宗旨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写中要“切中要害”,要发现新闻事件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最有人情味儿的角度,选择那些“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的具体、形象、生动的事实,从群众的角度落笔,从群众立场、利益上去想问题、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既帮助群众了解了政策、解决问题,又激发了广大读者的兴趣,提高新闻稿件可读性、独特性。

三、新闻记者要具有笔头接地气,写“活”新闻的能力

当好一名记者,就要做个“有心”人,带着“心”去采访。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在谈到怎样写出好新闻时,曾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一个优秀记者,文章不是用手写的,而是用脚‘写’的。”因此,记者要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必须要具有笔头接地气,写“活”新闻的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身边去挖掘新闻线索。

在吕梁日报社2020年4月组织的“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六百里黄河看巨变”大型采访活动中,由社领导带队,组成四个采访小组深入黄河流经地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进行采访。这四个县曾经均为贫困县,其中石楼、临县为深度贫困县。为了得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记者蹲点进行采访,与群众打成了一片,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少一些官话套话,多一些真话实话,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从微小之处着力,将曾经贫穷落后的山区,乡村面貌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产业发展充满活力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画面感十足。这批稿件成为了受众喜爱的温暖之作、接地气之作。

由此可见,新闻记者只有增强大局意识,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在采访中不断涌现好点子;只有增强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发现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才能采写出大众喜爱的温暖之作、接地气之作。

(作者单位:吕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