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民俗

临县三弦书

2018年01月26日 10:51:04 编辑:蔡晓霞

临县三弦书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相传在清代咸丰年间由柳林传入临县,所以也称柳林调。临县三弦书,流行于吕梁山区诸县。后来,当地艺人吸收了一些民间小调,经过长期的说唱实践,创造了平调、四平调、上川调。临县三弦书的唱腔属于板腔结构。演唱时,艺人怀抱大三弦,左腿绑楷子响板,自弹自唱。

临县三弦书,乡野民间称为“说书”或“瞎子说书”。它最引人注目令人惊叹的地方是,没有接受过任何学校教育的盲人能将它表演的活灵活现。历史上,盲人为了获得生存而一门心思扑在了弹三弦说书上,一代代盲人中间口传心授、耳提面命,并把不向健全人传授作为绝对的行业禁忌。临县历来为生存环境艰难的地方,因病致盲者比比皆是,只要不是严重的五音不全,盲人就加入到说书行列中。人们惊讶于盲艺人超人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人精彩表演,千人俯首贴耳。优秀的盲艺人既能把书文演得精彩绝伦,又能现编现唱,听众更是啧啧称奇,产生了众星捧月般的效果,那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明星”。因为拥有独门艺术,盲艺人在公众场合被人们称为“先生”,谁也不能说出“瞎子”这个字眼,他们的收入超过了普通农民,因而娶妻生子,修窑盖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相传在清代咸丰年间由柳林传入临县,所以也称柳林调。属于弹唱艺术.它的特色是盲人说书。最初是宗教性质的,老百姓得病后求神保佑,在神前许愿“如病好就请盲人说神说三天”,起初盲人傲神、请神、安神、送神而念念有词,后来发展为说长篇古书。临县三弦书流行于临县、兴县、方山、离石、柳林、陕北佳县、吴堡、榆林等地,其中盛行于临县。

临县三弦书是由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祭祀演变而来,初为广大民众求神降福、敬神还愿等而表演。祈愿的多为个户,由个户延请说书人作为代言人说唱表达和进行祭祀活动,以村为单位进行祈雨,盲人代言进行说唱。后来逐渐在农闲时间,便由好事者或众人以各种形式凑钱请来说书人,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


  演奏特点   一个人拿五项乐器演一台戏

五项乐器中,三弦分为大三弦与小三弦,临县艺人用的三弦为小三弦,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竹板,表演者选用四块或三块用绳系在左小腿部,跟随节奏快缓晃动击打。竹板使用毛竹制作,以选择不带竹节、无劈裂和无虫蛀的竹材为主。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说书人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小铜镲,一种金属圆片(铜制),中间凸起,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绑在右大腿,演奏时手持竹筷击打。竹筷,即食用时所用的筷子,用来击打小铜镲。

说书时,表演者前面放一张桌子,桌子上面置有惊堂木一块,打竹板,敲铲铲,弹弦子,还要用书墩(惊堂木的俗称)掼桌子,一个人手持五项乐器独唱一台戏,十分热闹。为了省钱,盲艺人的三弦和四音、竹板大都是自己设计制作。

表演形式是自弹自唱。可一人自弹自唱表演,也可以几人或多人集体说唱表演。主要乐器为三弦,还可以用扬琴、二胡、笛子等参与伴奏。三弦为主配乐伴奏。表演者左小腿上绑五六寸长的三至四块串连的竹板,脚尖旋转,荡出打击节拍;右大腿上绑直径约十厘米大的小铜铲,铜铲当中有细绳系一圆珠。怀抱三弦,左手按弦,右手食指戴一小骨片拨弦,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夹一支竹筷,拨弦时顺带敲击小铜铲,铜铲中的小圆珠受振动击打铜铲发出和音。

表演时艺人怀抱三弦、右膝上缚一小铲,左小腿上缚着甩板,配以节奏,同时,右手指尖还夹一鼓箭子按节奏敲击缚在腿上的小铲。形成一人自弹自打自唱,多种乐器伴奏的效果。基本唱词为七字句、十字句、中间夹有念白,都用方言表演。

视频推荐更多>>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