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人物

人民作家——马烽

2018年04月28日 15:26:55 作者:李牧 来源:《爱我吕梁》 编辑:蔡晓霞

走遍祖国,我们常常和别人有这样的对话:“你是哪里人?”“山西吕梁人。”“吕梁,我知道,是《吕梁英雄传》的吕梁吧!”一部《吕梁英雄传》让吕梁闻名全国,几乎成了吕梁的名片。这得感谢小说的作者,著名作家马烽和西戎,是他们的如椽巨笔写活了吕梁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歌颂了永远激励后人的吕梁精神。

马烽,原名马书铭,1922年,他出生在孝义市居义村。马烽小的时候,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小说,常常沉浸在《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彭公案》等小说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当中。1938年,16岁的马烽参加了八路军,同年冬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紧张的战斗间隙,马烽依然忘不了读书画画,有一次,连队办墙报,马烽就参照刊物上的版画画了一个报头,墙报在比赛中获得奖励,马烽也因此被抽调到部队的剧社,成了一名部队宣传员。
      

1940年,马烽到延安鲁艺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并开始写小说。马烽的第一篇小说是《第一次侦察》,刊登在剧社的墙报上,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在同志们的鼓励下,1942年9月,马烽把这篇小说寄给了延安的《解放日报》,小说很快就见报了。这给了马烽极大的信心,他立志投身文学,《第一次侦察》成了马烽文艺创作的出发点。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座明亮的灯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指引了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马烽的影响至深,他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始终坚持通俗化和群众化的创作方向,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创作出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大众化和民族化作出了贡献。

马烽生长在农村,长期战斗生活在农村,他了解农民,了解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笔下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深受群众喜爱。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世界的变化,有如一幅农村变革的恢弘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能看到农村变革每个阶段的成就和问题、农民的思想与生活。《村仇》、《一篇特写》、《四访孙玉厚》、《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马烽的创作实践和成果,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
       


《吕梁英雄传》是马烽最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讲述了吕梁康家寨村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与日寇汉奸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写作源于1944年冬天,晋绥边区召开群英大会,会议期间,马烽和西戎采访了许多民兵战斗英雄,这些普普通通的民兵英雄们同日寇汉奸殊死斗争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俩,他们萌生了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小说的念头。1945年6月5日,《吕梁英雄传》开始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马上受到边区干部、群众的欢迎。故事中的民兵英雄雷石柱、孟二楞,武工队长武得民等,成为边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人物。时间不长,这部书被带到重庆,在《新华日报》上连载,这是解放区传到国统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国统区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郭沫若和茅盾等人的好评。作为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战的经典作品,《吕梁英雄传》在读者中的影响是深远的,每隔几年就会被重印,还被翻译成日、俄、朝鲜等多国文字,流传到海外。吕梁也随着这部书而名扬天下。

马烽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在电影剧本创作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解放初,他以抗日英雄蒋三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扑不灭的火焰》,电影拍摄放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与人合作编写的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建国10周年的10大献礼片之一,成为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影片。妇孺皆知的故事片《泪痕》、《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等电影剧本是他与人合作编写的,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大奖,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马烽“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0年,8卷本近300万字的《马烽文集》出版了,在这部文集的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马烽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是深深地把“根”扎在时代精神与现实生活的深厚土壤之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与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一起。有人请教马烽,说你几十年从事文学创作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马烽总是这样回答:“实实在在地深入生活,到生活中获取素材。”“不管哪个作家,不管他是写哪方面的题材,都有个‘深入生活’的课题。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创造典型人物,‘深入生活’的核心就是了解人。如果作者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人物不熟悉,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典型了。”

马烽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但是他始终把自己看做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有一次,一家报纸想写一篇介绍马烽的文章并配以大幅彩照,马烽一口回绝。他说:“我有什么好宣传的,比我更应该宣传的作家多着呢!”又有一次,一个报社转载了马烽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文章,给马烽寄了2000元稿酬。马烽只留了500元,将其余的1500元又寄退给了报社。他的理由是按现行稿费标准,他的文章不值那么多钱。

马烽生在吕梁,长期生活工作在吕梁,吕梁的山水哺育了他的作品,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吕梁这片热土,在马烽心中,永远有着神圣的地位。《吕梁英雄传》是马烽和西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们最珍爱的作品之一,把这部妇孺皆知的作品搬上荧屏,是马烽和西戎的夙愿。抗战胜利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马烽的指导下,《吕梁英雄传》的电视剧改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出于对这部作品的挚爱,他不顾80多岁高龄,亲自动手改编剧本大纲和分集提纲。之前,有几家影视机构愿出高价购买其改编权,但马烽坚持把电视剧改编权给予吕梁,他说,这就算是为乡亲们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吧。2004年1月31日,马烽在太原病逝。

200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一套在黄金时间播出了22集电视剧《吕梁英雄传》,全国观众争相观看,一夜之间,吕梁又一次名扬神州大地。

视频推荐更多>>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