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旅游

红军东征纪念馆及东征总指挥部旧址

2018年04月28日 15:03:29 作者:李牧 来源:《爱我吕梁》 编辑:蔡晓霞

红军东征纪念馆及东征总指挥部旧址,是为了纪念1936年红军东征壮举而建立的。
      

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石楼县城东两公里,汾(阳)石(楼)公路边上,依山傍水,雄伟壮观,是省、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11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是一碑、一馆,气势恢弘,造型优美。从南大门一进院,迎面立着一尊红军小号兵的大理石雕像,他头戴红军八角帽,左手叉腰,右手举号,正嘀嘀哒哒地吹,眼前似有千军万马,挥戈东进。雕像身后,拾级而上,便是纪念馆。馆的正中悬挂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馆名“红军东征纪念馆”。纪念馆分为序厅和展厅。序厅正中矗立着毛泽东同志的半身雕像,两侧是红军歌和毛泽东在东征时期写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以及六面红军东征军旗。


       展厅由4个开间组成4个单元,即:英明决策,转战山西,点燃烽火,回师西渡。陈列有革命文物75件、史料70余份、历史图片190多张,完整地再现了当年红军东征的历史壮举。展厅中一幅巨大的红军东征电动沙盘模型,运用声、光、电科技手段直观地再现了红军东征战斗的全过程。展厅还陈列有老领导、老红军的题词30余幅。展馆后面是纪念馆的第二部分——碑院。碑院中心矗立着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碑名“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14个大字在阳光下金光闪烁,引人注目。纪念碑采用船座帆碑的形式,象征着东征红军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碑身高19.36米,寓东征时间;碑身背面镌刻着介绍东征历史壮举的碑文。纪念碑在富有层次的苍翠柏丛和高低起伏的围墙衬映下,远远望去恰似一只在黄河怒涛中的帆船,正载着东征红军破浪向前。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交口县桃红坡镇大麦郊村(旧村)东山坡上的一个叫做“城门里”的宅院里。旧址座北朝南,是一座按地形筑砌的砖木结构四合院,有住房二十多间,占地约千余平方米,门楣上悬挂着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匾额。进入大门,北面的正房窑洞是毛泽东原来的住处,左右窑洞是警卫部队的住宅,现作为陈列室,我们在里面可以看到介绍红军东征的各种详细资料和一些实物。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是其他领导同志的住处,厢房上建有阁楼与四周高墙相连,是全村的制高点,可远眺近望,便于警戒。南房是食堂兼会议室。1936年2月25日,东征红军两大主力在大麦郊地区会师。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也随同到达,总部就驻扎在这个叫做“城门里”的宅院里。1936年3月8日,红军东征总指挥部就是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红军东征纪念馆和东征总指挥部旧址,记录着红军东征那宏伟壮阔的历史壮举: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放在了大西北。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导演着“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这幕丑剧,中华民族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此国难当头之际,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红军进入山西作战的决策。1936年1月31日,中央军委在陕北延长县召开了军事会议,将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共13000人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确立了红军渡河东征的具体部署。2月17日,毛泽东签署了东征宣言。20日傍晚,红军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县的河口,沿黄河西岸一百余里的渡口,同时渡河。拂晓时分,红军主力突破晋军黄河防线后兵分三路,长驱直入。一路沿河北上,进袭军渡,围攻柳林;一路进逼中阳,继续东进;一路进占义碟,猛攻石楼。黄河岸边到处响起了胜利的歌声。毛泽东亲临黄河岸边,挥笔写出了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表现出我党我军的雄伟气魄和必胜信念。

2月25日,东征红军取得关上(在中阳县)、蓬门(在隰县西北)大捷,击溃了晋军在吕梁山区设置的“中间阻碍地带”,取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红军一军团和十五军团两大主力在孝义县大麦郊村(今属交口县桃红坡镇)会师,东征红军总指挥部驻扎在大麦郊村(旧村)“城门里”。3月6日至8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红军东渡以来的形势,调整了作战部署,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兑九峪一带重创阎军,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

3月8日,红军主力在长达10公里的兑九峪谷地布下了一个三面埋伏的袋形阵地,静候敌军自投罗网。9日,晋军左右两翼摆开决战架势,企图在兑九峪一举全歼东征红军。10日清晨5时,战斗正式打响。毛泽东来到郭家掌村附近的金斗山上亲自指挥战斗。晋军虽有轰炸机助战,但是在红军猛烈攻击下,渐渐不支。阎锡山急忙调派援军向红军侧翼进击,投入战斗的晋军总兵力达到3个纵队、15个团之多。两军从日出打到午后,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几十里长的山沟里,到处硝烟弥漫,杀声震天。

由于红军过河不久,没有根据地依托,武器装备落后,要一口吃掉这么多敌人确有困难,于是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红军撤出战斗。一天的激烈战斗,红军消灭了晋军三个团的兵力,晋军主力北兵团六十六师和二零一旅损失惨重。阎锡山惊惶失措,也命令部队撤出兑九峪地区,放弃捕捉红军主力进行决战的计划,并请求蒋介石支援。蒋介石抽调七个师的兵力,入晋增援,企图与晋军将东征红军围困于晋西一隅的吕梁山区聚而歼之。针对这种情势,东征红军决定兵分三路,迅速东进、南下,发动群众,扩红、筹款,创立河东革命根据地,积蓄抗日力量。粉碎了蒋、阎“围歼”东征红军的阴谋。

1936年5月5日,红军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决定回师陕北。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通电,东征红军全军胜利回师陕北,历时75天的东征胜利结束。在这75天里,东征红军纵横三晋大地,所向披靡,英勇的红军将士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000多人,俘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火炮20余门,扩充红军8000余名,筹集银元50余万,使红军在兵员物资方面均得到补充。毛泽东在东征战役总结大会上,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红军东征,壮大了红军队伍,巩固了陕甘宁根据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红军在全国的政治影响,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准备了条件,并为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红军东征各主要战役的主战场就在吕梁,战斗足迹遍布全境,直接推动了吕梁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东征期间,红军在中阳正式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革命政权——中阳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在交口、石楼、中阳等地建立了一批农民协会和抗日救国会,组建了游击队,仅游击队员就有5000多人,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吕梁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吕梁人民热烈支持东征红军的爱国行动,为红军筹集银元30余万元,3000多名吕梁英雄儿女加入红军,驰骋沙场。

缅怀先辈伟绩,敬仰之感油然而生。

视频推荐更多>>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