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旅游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2018年05月02日 09:21:06 作者:李牧 来源:《爱我吕梁》 编辑:蔡晓霞

兴县蔡家崖,北倚元宝山,南靠蔚汾河,是一个美丽的村子。

在这个美丽的村子当中,坐落着闻名全国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走进这座纪念馆中,我们仿佛走进了一段历史,似乎能看到在那个血与火交融的年代里,无数晋绥儿女驱逐日寇、打击蒋匪的动人故事,我们似乎能听到共和国缔造者们铿锵有力的声音,似乎能看到他们伟岸的身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1937年9月,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第一二○师挺进晋西北,当年底,他们开辟了以管涔山为中心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贺龙又派遣李井泉支队挺进大青山,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使晋西北和大青山广大地区紧密相连,两大根据地统一为晋绥边区,成为晋绥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固堡垒。1940年2月1日,晋绥边区政府在蔡家崖正式成立,晋西北军区司令部暨一二0师师部进驻蔡家崖,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从此以后,这个美丽的村子就成了当时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成为人人称颂的“小延安”。

晋绥边区东临汾河,虎视同蒲,和晋察冀边区相接壤;西凭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北起平绥路,到达绥远的百灵庙,和茫茫的蒙古大草原相依;南括巍峨的吕梁山脉,延伸到晋西南地区,与晋冀鲁豫边区相呼应。南北纵长一千公里,东西横贯二百余公里,总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公里(引自新华出版社:《晋绥边区人物春秋》)。在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作为我国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是阻敌西进、保卫陕甘宁、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前哨阵地和重要屏障,是党中央和莫斯科联系的国际交通线,也是党中央和各敌后根据地联系的唯一通道;在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成了党中央转战陕北、解放全国的大后方。在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最困难的时期,晋绥边区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援助。晋绥党政军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晋绥边区军民所做的贡献,1962年,晋绥边区纪念馆正式创建,馆址就在原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上。这处革命遗址,原来是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先生的宅院和花园,当地人称“花园院”,由一大一小两个院子组成,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是牛友兰先生为了支援抗日捐献出来的。

来到纪念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九个大字,这是江泽民同志1994年视察这里时的亲笔题词,大门西侧大理石墙壁上,还镂刻着他为吕梁人民的题词“艰苦奋斗,振兴吕梁”。纪念馆的东面小院是极具晋西北民居特色的四合院落。此院正屋坐北向南,为四孔石窑洞,柱式歇厦,是当年晋绥边区行署正副主任续范亭、牛荫冠同志旧居。东西厢房各有两孔石窑洞,为《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室。

从东面小院西北角一小门出去,眼前豁然开朗,这就是西大院。西大院坐北一排窑洞,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关向应、吕正操、李井泉、周士第等晋绥边区主要领导同志长期生活和战斗的地方。1947年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前往华北时曾路居此院。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央机关前往河北西柏坡时途径这里,也下榻于此,这排窑洞也因此保留了原貌。毛泽东在蔡家崖居住了十天,在短短的十天里,他一面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一面亲自指导解放区的土改和整党工作,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院子西面那个枕头形状的石窑洞,是军区大礼堂,这是当年晋绥党政军机关干部战士自己背石头修建的。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这间石窑洞里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阐述了党在土地改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总政策。第二天,毛泽东在院子西南面那间起脊瓦房,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他明确指出,党报要坚持发挥宣传党的政策的作用,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毛泽东强调,党报要走群众路线,要依靠广大群众来办,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报纸办报人员要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这次谈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要的阐述和补充,为无产阶级新闻工作指明了方向。后来每年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单位纷纷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召开座谈会,重温谈话精神,纪念这一不平凡的日子。

西大院南面的青松翠柏之中,矗立着贺龙元帅威武庄严的汉白玉大型石雕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和他的战友们转战晋绥十一年,领导创建、巩固和发展了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纪念贺龙,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于1996年贺龙诞辰100周年之际,特地制作了这尊汉白玉塑像,塑像造型为贺龙骑马状,战马引颈长啸,奋蹄欲奔,气势非凡,贺龙一身戎装,端坐马背,逼真地再现了元帅当年威震敌胆、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风采。

著名的六柳亭,也在西大院中。这是一处奇特的景观,叫亭而无亭,全由六棵柳树组成,中间放置石桌、石凳,夏天的时候,柳树长势茂盛,枝叶覆盖,仿佛一亭,所以就叫六柳亭。这六棵柳树是贺龙元帅在1941年亲手所栽。当年在工作之余,新中国的创建者们就在这里读书写字,畅谈国是。伫立亭前,我们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当年琅琅的笑语,看到他们魁梧的身影。

1948年4月4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蔡家崖,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中国。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是晋绥军民十二年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载着晋绥军民的光辉业绩和传奇故事。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毛泽东用过的笔砚、贺龙用过的文件包、林枫用过的马鞑子、牛荫冠用过的针线包,边区居民用过的兵器、工具、衣物、粮票,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纪念馆收藏的大量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为研究晋绥革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收藏总量为4100余件,不少图片实物弥足珍贵。这一切向人们展示了晋绥边区军民艰苦斗争的历史岁月,记载了毛泽东东渡黄河在蔡家崖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自创建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情厚爱。近年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先后视察过这里。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也是国家、省、地、县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

视频推荐更多>>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