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女儿,是儿媳,也是做了母亲的人。在她们心里,家最大,亲情最深,只有把家经营好了,幸福的日子才算开始,她们更懂得——
用“小家和睦”换取“大家幸福”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王爱平:“父母在,家就在”
今年六十岁的王爱平是离石区城北街道王家沟村人。父亲今年九十岁了。七年里,父亲的吃喝拉撒行全由她一人照顾。在她的带领下,兄弟姐妹们各尽所能,常回家看看,分担着各自的责任。可在最初,兄妹五人商议:轮流照顾老人,每人一个月。可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父亲谁家都不愿意去,就在自家住,照顾他必须住他家。轮流照顾显然做不到让老人满意舒心。花钱雇保姆,找了几个都摇头不干。为此,父亲难过得掉下眼泪。看到此情此景,王爱平挺身而出,“把父亲交给我,你们各忙各的去吧”。一句承诺,坚守了七年。
父亲是她最深的牵挂,这七年以来,每天对她来说都像是在战斗。父亲年近九十岁,无法自理,晨起穿衣、喂药、做饭、排泄、陪父亲走路、打扫等等,时间非常紧张,几点几分做什么,每天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地,只有在夜里父亲早早睡下的时候,王爱平才能通过手机与他乡的女儿们通通话,做做自己的事情。而陪父亲在院子里走路,是分外艰难的一件事,从最初的早晚各五圈,到现在早晚各两圈,父亲越来越年迈,步子越发沉重了,但是这样的锻炼风雨无阻,因为她与父亲达成了默契,只有不断的坚持走,才能动弹,才能活动手脚,老人的院子里有两排“走道”,一排是父亲拐杖“走”出来的,另一排则是王爱平陪伴的脚印……
六十岁的她也有着严重的腰腿关节毛病,今年又被诊断出神经性耳聋,一只耳朵的听力几乎丧失,另一只耳朵也不太灵光。即是自身的条件有诸多的不便,但她依然想方设法的去克服,与自己的四个兄弟姐妹齐心协力悉心照顾好自己的父亲。
在王爱平的影响下,其他兄弟姊妹有着共同的认识:父亲在,家就一直都在。王家沟村里的这个小院子,五个孩子慢慢地长大离开,而今父亲虽已年迈,但在王爱平的带领下,家依然温馨,炉火边的炕依然暖和。
刘兰则:“家,需要宽容和理解”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这是方山县圪洞镇西山村村民刘兰则感悟最深的一句话,而她则是西山村里有名的“孝顺媳妇”。
2011年,刘兰则的婆婆去世,只留下86岁的公公,照顾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刘兰则夫妇二人身上。刘兰则给公公按时洗衣做饭,还隔三岔五变着花样为老人做一些喜欢吃的饭菜,调剂胃口。她从无怨言,不仅如此,因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刘兰则还经常帮老人按摩四肢,舒活筋骨,不仅在生活起居上,在精神生活上她也很上心,平时经常陪老人聊天,节假日的时候还经常带着儿孙去看望老人,一家人其乐融融,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刘兰则用实际行动改变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
刘兰则不仅敬老,对待晚辈,也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来爱护。刘兰则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因幼时高烧致使智力受到影响,大儿媳腰腿残疾,自打娶进门,老人就从来没露出半点嫌弃,而是当作自己亲闺女般对待,衣食住行,样样操心,无微不至,后来大儿媳经剖腹产生下一个儿子,老天也生了怜悯之心,这个孙子却是聪明可爱,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不少欢乐。然而老天还是少不了给她更多的磨难,二儿子和儿媳工作都比较忙,经常照顾不到家里,孩子却也被诊断为自闭症,也得她照顾,这样她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然而刘兰则不仅没被重担压倒,腰杆反而越来越直,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她的吃苦耐劳,她的宽容和爱心如春风细雨,使他们这样一个多磨多难的家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感情日益融洽、生活有滋有乐。多年来,一大家互帮互助,用自己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