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人物

律诗的改革者和奠基人_宋之问

2018年07月06日 10:46:21 作者:李牧 来源:《爱我吕梁》 编辑:蔡晓霞

有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兴致颇高,心情畅快,就拿出一件锦袍,让跟随的大臣们赋诗,说谁先写下,这件锦袍就赏赐给谁。大家都兴致盎然,提笔苦思。一会儿功夫,左史东方虬就抢先写好了。武则天读完之后,很是赞赏,就把锦袍赏赐给他。东方虬得意洋洋,把锦袍披在身上,还没有坐稳呢,宋之问写的诗也送到武则天手中。武则天一看,更觉精美,便传给左右的大臣们欣赏。诗写得的确好,众大臣都很拜服,可是锦袍只有一件,怎么办呢?武则天就让人把东方虬的锦袍夺过来,转赐给宋之问。这就是有名的“宋之问赋诗夺锦袍”的故事。

宋之问(公元656-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多才多艺,不仅文章诗词写得好,而且书法也好,同时武艺高强,人们都称他这是“三绝”。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之悌、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亲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这件事情成为当时佳话美谈。

作为诗人的宋之问,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知名全国了,他对当时的诗歌体裁融会贯通,运用娴熟,写了不少佳作名句。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皆清新自然,抒情真挚,精美如画。宋之问在诗歌上最大的贡献是,他是律诗格式的集大成者,自他而始,律诗各体制成熟定型。这与他的经历和当时的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踏上了仕途,这段时期,他官运亨通,很是风光,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秋,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宋之问已经是五品学士,能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待遇很高。宋之问以此为荣耀,更把这看作是升官的捷径和保障。当时,唐朝国势鼎盛,武则天皇帝提倡靡丽颂德的诗风,因此宋之问所写的大量诗歌,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洞,价值不大。但也正因如此,他非常重视诗歌的声律和形式,并且有意识地对前人诗歌创作的成果加以实践和总结,终于形成一套完整的诗歌音律上的固定格式。他运用这个格式,又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形式完整,讲究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这就是律诗。律诗的定型,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当时另一个著名的宫廷诗人沈佺期也在律诗定型方面做出了同样的贡献,历代诗词评论家因此推崇他们俩为“沈宋”。

宋之问在诗歌上贡献很大,可是在政治上却不得意,好几次被贬丢官。贬黜生活,令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晚期的一些作品,一反靡丽奢华、内容空洞的诗风,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融入诗歌,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意境开阔、自然清新,是他诗中的珍品,《度大庾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大庾岭又叫梅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的交界处,历来是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杀死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戴中宗李显重登皇位。宋之问一直以来就极力巴结倚仗张易之,现在也被视为张易之党羽,而被贬为泷州(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宋之问惨兮兮地前往上任,一路上提心吊胆,忧伤害怕。走到大庾岭的时候,回望京都方向,看着满山遍野的梅花,想着北方的家乡,宋之问感慨万千,情难自已,提笔写下了《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以宋之问的才华,本来可以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更为突出的成就,但是他官瘾太大,在政治上投机取巧,把精力全放在琢磨如何钻营、如何结交权贵上,而将诗歌当作巴结讨好上司的捷径和方式,以至于把自己诗歌方面的天赋全浪费了。但他毕竟是一位擅长创新变革的诗人,尤其是他在律诗定型上的贡献,为后来盛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杰出诗人。

文化教育更多>>

黄 昏

​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很喜欢在黄昏里独自漫步,去赶赴心灵的约会,去释放身心的疲惫。[详情]

视频推荐更多>>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