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校携手共建 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李雅萍
七月的三晋大地万木并秀,绿意葱茏。在方山、临县等贫困县,市县各级扶贫干部与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带领着当地贫困群众正如火如荼地战斗在攻坚深度贫困战场上……
市校携手共建
扶贫攻坚精准定位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明确指出“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这为吕梁破解深度贫困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总体要求,把攻坚深度贫困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激励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强化精准用力举措,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攻坚深度贫困,为坚决打赢吕梁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西农业大学作为我省唯一的农业本科院校,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为己任。
该校积极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聚焦吕梁攻坚深度贫困,与我市战略合作,以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依托,以吕梁特色农业发展为突破口,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突出的制约问题为导向,以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建设标准化示范田、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要形式,强化技术服务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聚焦精准发力,助力吕梁攻克深度贫困。
2017年9月,山西农业大学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启动了“助力攻坚深度贫困吕梁行动”活动,成立了“助力攻坚深度贫困吕梁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山西农业大学“助力攻坚深度贫困吕梁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市校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服务吕梁扶贫专家库等。市校双方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农业科技研发与联合攻关等方面进行了合作,针对石楼、临县、中阳、兴县、岚县、方山6个县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学院—市县—专家—团队”对接帮扶模式。市政府投入600万元,组建了6个服务团队实施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帮扶发展养蜂、红枣、核桃、杂粮、土豆、中草药等特色农业。2017年12月,学校选派专门工作组先后多次深入吕梁开展调研、座谈、论证,与临县政府签订对口帮扶合作协议,在教育、农业产业发展、高新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确定了以“吕梁枣林防裂果与林下循环经济模式”为主导,采取以点带面,“科技+产业+教育扶贫”的工作方式,助力临县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制定了《山西农业大学临县教育扶贫行动方案》,紧紧围绕临县的发展实际需求,以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为主要手段,以校县、校企合作为载体,实施工匠培养增后劲行动、科技协作促产业行动、贫困助学暖民心行动、文化下乡鼓士气行动,全面推进临县教育扶贫工作。
市校主动作为
确保项目精准落地
战略合作至今,市校领导多次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研、洽谈等工作,始终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紧盯最困难的县区,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抓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主动作为,聚焦贫困县区农业产业发展瓶颈,助推吕梁现代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项目精准落地。在临县,高培芳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项目团队,实施了“红枣防裂提质增效与枣园生态经济模式试验示范项目”,项目目标是红枣裂果率一般年份控制在10%以内,绝收年份控制在40%以内;商品级红枣产量提高30%以上;每亩坡地枣园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从2017年年底到今年6月,该团队先后10次到临县庞家庄、崔家垛、兔坂等地,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建立了70亩枣树核心示范园,实施了坡地枣园集雨入渗技术,已经引进并种植了3个适宜禽类觅食的林下牧草品种,目前正在实施叶面营养防控枣裂果技术。与此同时,工作组还积极开展了工匠培养增后劲行动,依托临县白文职业技术中学,建立了山西农业大学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还对临县籍100名贫困学生予以资助,资助金额30.43万元。
在中阳县,刘群龙教授带领项目团队,先后8次共46人次到中阳县服务,实施了“核桃产业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从新品种引进、采穗圃和示范园建设、林下种养示范、新技术试验、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经完成了对中阳县现有的51个核桃品种品质分析比较,并完成了新品种接穗苗发放到户工作。项目组还在刘家塔村采取大树高位嫁接方式,建设了30亩优良品种采穗圃;在熊熊山村建立了示范园100亩,建立以种植薯类、豆类、谷子和油用牡丹为主的林下间作示范园50亩;在暖泉镇建立由贫困户经营的林下养鸡示范园10亩;在金锣、下枣林等四个乡镇和中阳县职业中学,对中阳县主要核桃生产大户开展了系列室内和室外核桃管理技术综合培训,培训1000余人次。
在岚县,温银元教授带领项目团队,实施了“马铃薯产业化技术示范项目”。去年以来,先后7次、40余人次深入岚县,在源泉合作社、北白家庄针对马铃薯的倒茬现状,建立了500亩马铃薯——谷子轮作技术模式试验示范,示范了谷子生产技术示范与应用;在康农薯业公司,对公司种植基地内的500亩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和绿色防控试验示范;帮扶引进10个马铃薯新品种,开展小区品种试验;同时,针对马铃薯组培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开展了茎尖脱毒培养技术指导等。
在方山县,牛颜冰教授的中药材项目团队,结合方山气候、地理和土壤等优势条件,实施了“旱地机械化黄芪育苗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项目实施至今,已经完成了300亩黄芪育苗基地建设;开展了对引进或驯化的苍术、黄精、五味子、当归、重楼等几种市场潜力大的中药材的小规模试验;引进并改良了黄芪(六行)移栽机播技术,实施了黄芪机械化播种和起苗的技术示范;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中药材培训班”,培训近千人。
在兴县,董舒琦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项目团队,实施了“杂粮(谷子)产业化技术示范项目”。先后在孟家坪乡李家坪村、阴家沟村分别建立了55亩、75亩的试验示范田,引进并开始区试10个品种;筛选出适合兴县地形地貌特点的中小型精量播种机,并进行机械化播种示范观摩培训,发放播种技术资料100余份;规划了功能肥料试验示范,实施功能肥料强化技术,开展了4个肥料处理区域试验。同时项目团队围绕兴县核桃经济林受低温冻害、产量损失严重的问题,针对实施了林下谷子种植,以提高单位土地产量,实现增收,弥补核桃冻害损失,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在石楼县,姜玉所教授带领项目团队,实施了“蜂产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对230余户蜂农养蜂技术培训,今年4月给20户贫困户每户发放8脾以上健康无病的蜂群5群及全套蜂机具,已与吉林省养蜂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签订购买10个优良蜜蜂品种100只种王,计划近期发放到位,并从中筛选出能适应石楼县气候特点和蜜粉源条件的品种1-2个。正在建设3个标准化示范蜂场和1个繁蜂场,制定石楼县蜂产业发展规划和成熟蜜生产技术规程。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我市和山西农大将进一步总结战略合作以来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在互促双赢上再发力,在项目示范推广上再抓实,在典型示范上再精准,在抓好干部队伍上再用心,在督导检查上再指导,进一步凝聚合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推进我市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