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老兵“还愿”

——记交城县顺鑫农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闫建国

2018年08月06日 08:55:42 编辑:

□ 本报记者 李雅萍

25年前,闫建国从美丽但却贫穷的交城县庞泉沟镇庞泉沟村走进军营,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只记得乡亲们你家五元、我家十元凑钱送他去参军。四年的军营生活,他不仅练就了一身本领,更懂得了知恩回报,报效家乡。如今,当年的穷孩子放弃了自己在京城做得顺风顺水的生意,回到家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领头雁”。

1997年,闫建国退伍后留在北京自谋职业,七八年后,凭着踏实、诚信的品格,他在北京站稳了脚跟,真正跳出农门,过上了安逸的生活。2013年,偶然一次和老父亲聊天,说起老家乡亲们仍然靠着养牛维持生计,他突然记起了当时大家凑钱送他去参军的情形。“乡亲们对我有恩,我生活富裕了,不能忘了他们。”从此,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致富的种子在闫建国心里悄悄播种,他专门抽出时间回了趟老家去考察。

“村里养牛的人还是很多的,但家家户户还是传统养殖方式,人和牛吃住都在一起,街上到处都是牛粪,晚上出门不小心就会踩上‘地雷’。”闫建国向记者讲述他刚回村里时的场景,“当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集中养殖,不仅要共同致富,还要改变人居环境。”

军人的雷厉风行让闫建国说干就干。他拿出150多万元,盖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除了养自己的八十多头牛,还免费邀请村里其他乡亲来自己的牛舍里养,同时统一提供兽医服务、统一改良品种。愿望是美好的,可是乡亲们不领情。“自家的牛养到别人圈里?不去!”“建国说不要钱,哪里有这种好事?”……

特别是村南王伯伯家,对闫建国邀请村民集中养牛的做法特别抵触,有一天专门跑到牛场把他骂了一通:“牛舍盖那么远,谁去?你是想骗人们的牛吧?”抛下北京的事业和家庭,一心一意为村里做好事,还被人质疑,闫建国有些受不了。

老天帮助。不久下起了连阴雨,村南王伯家的牛棚冲塌了,还砸伤了一头牛。听到这个消息,闫建国赶到王伯家,帮忙处理了牛的伤口,并组织人要给王伯盖新牛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伯没用建国盖的新牛棚,而是把自己的牛赶进了闫建国的牛舍。

就这样,村民的牛逐渐入住闫建国的牛舍。2015年年底,以牛舍为基础,在村委、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闫建国组织了50户农户,成立了全村第一个合作社——交城县昊辉养殖专业合作社,2016年,他又争取了县里“人畜分离工程”项目,在村里盖起了3000多平方米、可养400多头牛的养殖小区,村里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闫建国没有满足自己所做的一切。2016年,县里决定大力发展中药材和食用菌产业,他又组织成立了交城县顺鑫农林专业合作社,开始谋划种植中药材和食用菌。筹备初期,他手头资金有限,便瞒着妻子,用北京的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临近办理房产评估的时候却被妻子发现了。当时听着妻子哭诉着这些年来他不顾家的“罪状”,闫建国有些愧疚,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好在妻子是个开明大度的女人,他最终还是在抵押合同上签了字。贷款到账后,闫建国带领村民建起了31个吊带木耳大棚,种了240亩中药材。“现在虽然还没见到实际收益,但前景乐观,能带动不少乡亲增收。”

2017年,在交城县委、县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下,闫建国注资200万元,成立了交城县天之然菌业有限公司,筹资400多万元买了170多万棒菌包,供应全县11个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的153个大棚。“预计能带动全县918户贫困户每户增收5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更能通过务工增收7000元以上。”

曾经有人这样问过闫建国:“你在北京做得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回村里,投入大把金钱和时间,甚至把自己的房子都抵押出去,图名还是图利?”他说,如果没有当初村民凑钱送他去当兵,如果没有军营的历练和培养,就没有自己后来的小康生活,他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