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文艺

我的书房

2018年08月15日 11:11:26 作者:□ 王白银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蔡晓霞

我的书房是我晚年享受快乐的一方天地。名为“书房”,实际上是客厅通向阳台的过道,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摆有一张书桌、一张单人床、六组合双门的书柜。书桌上摆放着我从湖南韶山带回来的一尊青铜毛泽东雕像,一幅习近平总书记肖像的镜框;墙上挂着一副装裱后的对联:“读书如观海劈开层浪现鸿猷,著书比登山甩尽汗花凌绝顶。”书柜里存有我自己的几本文学作品集和我喜欢的各种文学书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文集》《赵树理文集》《路遥文集》以及贾平凹、莫言、刘庆邦、王小波、范小青、王安忆、毕飞宇、苏童、方方等等多位名家的文学作品。闲下无事,不是到就近的体育场去散步,就是坐在书房里的书桌前阅读、写作、思考,虽足不出户,却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间书房,宛如浓缩后的大千世界,山川湖海尽收眼底,生活在如此美妙的心灵境地,任我其乐融融也!

独坐“书房”,我内心中翻涌起诸多辛酸的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是物质贫乏时期,但全民读书的氛围甚为高涨。我记得,白天下地干活、吃饭的间隙,晚上睡觉前或下雨天,便抱住书本不放。那时候我想方设法找到《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三家巷》《红岩》等书籍偷偷去看。特别对作家浩然的《艳阳天》很感兴趣,因为当时我们村正进行麦收,其情形与浩然笔下的描述十分相似,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于是就买了好多与文学有关的书籍,于是就想着能有一个自己的“书房”,然而我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了。当时我住在乡下一个只有几十口人的小山村一孔破旧的砖窑洞里,写作只能坐在土坑上,爬在一张裂开了缝的小方桌上。没有书柜,所买的书全都压在箱子里,放在最下面的都已潮的烂掉封面和封底的好几页,为防潮湿,我将自己最喜爱的一套《鲁迅全集》(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0版)摆在箱子上,结果让一个同样爱好文学的朋友说尽好话,以三十六元钱(当时的价格)买了去,为此我好长时间心里像失去了什么一样难受,直到后来买了一套《鲁迅文集》(四卷本)后,痛楚的心灵方才渐渐恢复于平静。“书房”梦是移居县城“学府公馆”之后才得以实现的。

古语云:“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将跨入七十的门槛,回望人生坎坎坷坷一路走来,读书和写作伴随了自己大半生,心情的快感是不言而喻的。除去前面提到的那些书外,我的书柜里还有余秋雨、易中天、董卿、于丹……多位国内知名人士的文学论述和外国许多作家的作品,如奥地利·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俄国·契诃夫的《第六病室》、德国·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感受是,多读中外古今经典名著,犹如站立在当今与前辈文学巨匠的肩膀上窥探世界,万花缤纷,风景无限,受益匪浅。

我们不应把“书房”当做与一个家室相匹配的豪华装饰间,而应作为业余文学创作中的领航线和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