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今日论点

让“非遗”活起来是最好的保护

2018年08月22日 10:49:10 作者:□ 梁 瑜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蔡晓霞

每逢传统佳节之际,临县伞头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总是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各地观众的满堂彩。在市区各项节日汇演中,伞头秧歌表演者着装艳丽,行头齐全,伴着唢呐、大鼓、铙钹的乐曲,秧歌队舞姿翩跹,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精神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全市非遗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保护不足,经费短缺,常规工作落后”等一定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资源加速消失,必须尽快凝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共识。非遗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投入工作,进一步加强非遗资料的普查、收集、整理,尽快实现规范登记、“音、像、文”立体式存留和全方位、多角度挖掘。要摆正经济发展与非遗保护的关系,认识到非遗资源破坏的不可逆性,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经济。非遗传承人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全面掌握传承项目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文化精髓,并结合现实予以传承、革新、发扬;同时要把相关资料存留下来,供后来者学习。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必须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应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力度,成立非遗保护专家组,指导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完善工作网络。健全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尽快理顺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探索“统一规划、项目引导、产业支撑、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模式。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加大非遗项目申报力度,形成“品牌”非遗项目,带动深化非遗保护,引导良好社会氛围,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方法。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制定和完善社会捐赠赞助,参与生产性保护的政策措施,调动企业、社会各方面人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事以人兴,提升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水平,必须完善队伍格局、提升队伍素质、强化队伍建设。我市非遗工作人员普遍缺少保护工作经历,部分人员积极性不高。必须通过学习培训、“传帮带”等形式提升素质,同时落实激励制提升积极性。加快传承人队伍建设。落实上级有关扶持激励政策,提高“非遗”代表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待遇,改善非遗项目演职人员、教职人员的生活。强化传承人培养,力争每个项目都要有2名以上传承人,要为传承人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