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弘扬吕梁精神 奋进新时代

同步小康看中阳

——从中阳县脱贫攻坚看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

2018年09月12日 09:09:49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本报记者阮兴时

通讯员冯新舒杨娜

2018年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倏忽一瞬,才知道人民的生活发生多大的变化。在位于吕梁山脉中段西麓的国定贫困县——中阳,改革开放犹如一股强劲东风,给这座县城带来了勃勃生机。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县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改革开放40年,中阳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传奇。

拔穷根,甩穷帽,奔小康。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阳县贫困人口已由2014年的7969户、20918人下降到345户、71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0.5%下降到0.7%,四年间实现了7624户、20204人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阳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探索形成了“增收、减支、补短”三方面24项措施,按照长、中、短结合的思路,采取了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光伏扶贫、委托经营、金融扶贫、政策兜底扶贫6项具体措施,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享受2项政策红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阳特色的致富康庄大道。

产业扶贫拔“穷根”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以更大的力度抓产业发展,立足贫困村现有资源,充分挖掘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潜能,大力发展核桃、生猪、肉羊、肉牛、肉驴、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推出“3X+4145”主体带动脱贫模式,充分发挥龙头帮扶带动作用,中阳县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好,经常吃药,有了政府给的分红,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曾经一家三口靠种地过活的阳坡村村民雷暖云,家里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贫困户变成了致富户,提及政府的扶贫政策更是喜不自胜。

改变,来自于中阳县大力实施的“3X+4145”主体带动脱贫模式。“3X+4145”即:贫困户个人出资200元,县财政为其配套2500元引导资金,扶贫单位、扶贫干部为其筹资300元,加起来的“3”千元通过“X”多样产业方式,贫困户连续“4”年每年可收益“1”千元以上,并享受“4”方面的优先政策。对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企业,每通过产业带动一个贫困户脱贫,可获得“5”百元的奖补资金。雷暖云便是以入股分红的方式投入桃园紫云牧业公司,去年年底喜领分红7000元。产业的植入让一个贫困山村不仅富了起来,而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在中阳并不鲜见。仅2017年,中阳县财政以“3X+4145”模式投入3948万元,覆盖96%以上贫困户受益,为深度贫困户开辟产业扶贫渠道,保障连续四年有稳定收入。

核桃生猪养羊“321”(农民人均3头生猪、2亩核桃、1只肉羊)是该县10万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目前20万亩核桃覆盖65%的贫困人口,人均达到3亩,已经实现林、田、路、水、肥全方位配套、园区化管理,成为群众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同时,推进生猪、肉羊、肉驴、肉牛、肉鸡、蛋鸡、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粉条加工等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主体”的特色产业发展和长效增收机制,直接间接覆盖到所有贫困户。

易地搬迁摘“穷帽”

挪穷窝、改穷貌、拔穷根、换新颜……为了补齐“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短板,中阳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有力举措,不驰于空想,不骛与虚声,举全县之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程,让山区群众搬出来,力求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一年收成靠天,交通全部靠腿,孩子上学、娶媳妇、吃水用电不方便,住着窑洞一遇下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患上疾病只能强忍着,遇上个雨雪天气,最怕的是如何走出大山。”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贫困群众的无奈,这些曾经的苦难记忆,对于已经搬出大山的武家庄镇福禄峪村移民来说,已成为往事。现如今他们告别破旧的土房、泥泞的山道,搬进干净整洁、水电气暖配套齐全的楼房。

按照全县脱贫摘帽和“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目标,确定了7个集中安置点,“十三五”期间已完成2518户7460人(建档立卡1787户5291人,确需同步搬迁731户2169人)的搬迁任务,共涉及5个乡镇106个自然村,其中:整村移民涉及20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1467户4283人(建档立卡738户2114人,同步搬迁729户2169人)搬迁,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率100%。

金融扶贫“贷”富民

从贫困人口状况、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把贫困户脱贫和实现稳定就业结合起来,在脱贫攻坚中,中阳县积极探索出了金融扶贫带资入企收益的新路子。金融扶贫带资入企收益模式,即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入股或由龙头企业承贷,贫困户连续三年每年获益3000元。

家住车鸣峪乡刘家坪村的任志明,家中孩子都在上学,眼看着用钱的地方一年比一年多,哪里来的本钱发展产业?任志明的眉头越皱越紧。金融扶贫政策推出以来,正是中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民脱贫贷款新政策解了任志明的燃眉之急。他靠着信用联社5万元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入股香菇种植合作社,并在香菇基地打工。“过去没活干没钱赚,现在村里建起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去年打工的工资加上合作社分红收入有两三万元,脱贫致富没问题!现在贫困户贷款有分红,政府还贴息,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啊!国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说实话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说起如今的生活变化,任志明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同时,中阳县农村信用联社还为像任志明这样的“四有两好”贫困户量身定制了“穷人贷款”,贫困户无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内的贷款极速办理,极大地支持了贫困户自主经营,有力地激发了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2017年,中阳县农村信用联社共发放扶贫贷款11719万元,带动2255户、5919个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如今,贫困户通过申请扶贫小额贷款买羊、买牛、买猪、种植食用菌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中阳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

生态扶贫“绿”荒坡

生态立县、核桃富民,这是中阳县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在生态建设战场上打赢“增绿”与“增收”两场战役的又一重大举措。目前,该县20万亩核桃经济林覆盖65%的贫困人口,人均达到3亩,已经实现林、田、路、水、肥全方位配套、园区化管理,成为群众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森林覆盖率达56.6%,成为全省第一个经济林、生态林“双覆盖”的县份。这座过去长年绿色难觅的古城正变身为美丽宜居的林业“生态新城”。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地,经过连片发展核桃产业,不仅绿化了荒山,还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在暖泉镇,村民王元生全家上阵,对核桃进行机器脱皮、烤干、晾晒……这满院晾晒的核桃,是王元生一家未来幸福日子的映射。用王元生的话来说,近年来,正是这核桃林让他们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每年守望和侍弄自家的核桃林,中阳县的核桃种植户们,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资源优势在生态,发展后劲也在生态。为了让全县农民真正可以“靠山吃山”,中阳县还创新处理林业资源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和放大生态效应,初步构建起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城乡和谐的立体式生态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发展新路径。

2017年,中阳县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核桃提质增效丰产式管理“1132”模式,解决贫困户增收脱贫问题。通过核桃提质增效,核桃每亩增产30%,每亩增收500元左右。同时,利用核桃加工企业慧仁核桃有限公司和鑫旗物流公司进行订单收购,对贫困户以高于市场价一元的价格进行收购,既保证全县核桃的销售,也保证了贫困户核桃的收入。如今,核桃林已经真正成为中阳县十万农民的“摇钱树”。

中阳县还提出生态双提双增模式,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有机统一,通过三年时间,力争森林覆盖率由56.6%提升至60%;到2020年核桃平均亩产达到200斤以上,争取入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达到4000人,每人每年通过核桃丰产管理增加工资性收入将达3000元以上,让全县85%以上农民、65%以上贫困户受核桃益、享核桃利、靠核桃富。人人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青山不负有心人,通过干部群众艰苦卓绝的努力,中阳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巨变。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四十年风云激荡,旧貌换新颜。四十年间,中阳在改革开放号角的催征下,在脱贫摘帽蹄疾步稳的征程中,全县上下戮力同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和美厚实小康中阳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