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弘扬吕梁精神 奋进新时代

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 雒小平

2018年09月14日 10:02:15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一个人的一辈子中也许会经历许多大事,但其中一定会有一件影响到他的一生。

1975年冬天,我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参加劳动。我的故乡呼家山村,是离石西部马头山区方圆几十里内出了名的“三难村”,自古以出行难、吃水难和娶媳妇难著称于世。那时候,马头山区一带农村生产凋敝,粮食歉收,群众生活异常困难,用家家穷的叮当儿响、吃了上顿愁下顿来形容毫不夸张。

与苦焦的物质生活相比,文化生活同样贫乏地令人发慌。一年里头,人们除了在春节期间闹几日秧歌,农闲时听几回盲人说书,就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了。虽然会有县里的电影队来乡下放映,但山高路远,一年能看上两三场就算是很奢侈的享受了。

这种无色无味的日子,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忍受,望着空荡荡的山谷和迷茫的天空,总觉得有一种东西,如同夜幕降临时分的大山黑压压地堵在心头,令人喘不过气来。读书时的美好理想,像被一只无形的黑手撕得片片飞散。

就在我几近绝望的时候,突然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我禁不住欣喜若狂!仿佛有一束灿烂的阳光,划破云层洒进了我的心里。我埋藏于心底的梦想,仿佛嗅到了春天的气息,瞬间便复苏了。我急忙翻出已经蒙上了尘灰的书本,重新凑在煤油灯下复习起来。

尽管当年高考落榜一度沮丧至极,但不问出身的考试制度,已经激发出了巨大的热情,我暗暗攒紧拳头,投入更为刻苦的复习之中。1978年5月,离石县公开招考一批公办教师。我抓住机遇再一次走进了考场。不料,这一考便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放下锄头,拿起教鞭,我就此成了一名终生再未调换工作的老师。

吃上了皇粮、挣上了工资,我的人生很快发生了巨变。昔日令人发愁的婚事也很快就有了结果,邻村一位姑娘慕名前来求婚,并且受我的鼓舞重返学校复读。开学后,我被分配到离家不远的坪头中学任教。父亲已花巨资给我买了一块进口手表。不久我又陆续拥有了飞鸽牌自行车和牡丹牌手提式收音机。这种行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绝对属于最现代化的装备,其风光程度绝不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揣着大哥大的老板。

1984年,我又考入吕梁教育学院深造,如愿以偿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是社会上的香饽饽,被称为“时代的骄子”“命运的宠儿”,就像电影明星一样光环笼罩、人人羡慕。记得走进吕梁教育学院大门的时候,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种登科及第的自豪。在吕梁地区这所名师云集的学府,我不仅实现了“镀金”的愿望,也扎扎实实学到了宝贵的知识。

1986年夏天,我告别吕梁教育学院,调入新成立的离石第三中学。这时,令人高兴的事儿接踵而至,妻子也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县医院工作。第三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凤山脚下,校园面朝一望无际的农田,一条用来浇地的水渠潺潺流过学校的门前。灵秀的环境和崭新的气象,烘托出了学校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离石第三中学已经发展成为全城区最具吸引力的名校之一。伴随着学校的崛起,我也由一名普通教师进入学校的领导层,弃医从教的妻子也像今天的“网红”一样受到家长的热捧,不仅登了报纸、上了电视,而且成为受到省、地表彰的“模范教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的小家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1989年国家实行了教师技术职称制度,我顺利评了职称,涨了工资。1990年,我买回了一台盼望已久的大彩电,迈开了家庭现代化的步伐。接着,家里又陆续添置了时尚的新乐牌洗衣机,抱回了风靡一时的燕舞牌收录机,还买了沙发,打了组合家具。随着女儿的到来,我们又买回了美菱牌电冰箱,及至女儿开始学琴,我又奔赴省城太原买回了一架高级雅马哈电子琴……

唱着春天的故事,踏着社会发展的节拍,我们一步步走进了现代生活。

进入新世纪后,受惠于政府教师安居工程建设,我们又分到了一套90平米的住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往昔的神话变成了现实。自然,我也有了自己的书房,了却了多年来的一桩心愿。多年来忠实伴随我的书籍,也终于结束了“蒙尘”之旅。我一册册小心翼翼拭去了上面的尘灰,恭恭敬敬摆上了书架。妻子为了我学习和写作方便,又给我“武装”了联想电脑和激光打印机。书籍落落大满,书香氤氲其间。人生幸福若此,夫复何求!

40年光阴弹指而过。今年,我和妻子也都“光荣退休”,坐享一份优厚待遇。抚今追昔,我深深感到:没有当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就不会有我命运的改变;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全国人民的福祉。我衷心祝福改革开放的航船永远风帆高扬,乘风破浪,载着亿万中国人民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