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头条

跳出深山幸福来

交城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2018年09月16日 14:59:48 作者: 孙宝忠 李永妙 路小飞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高晓强

交城,一个毗邻省城太原的省级插花贫困县,一曲民歌《交城山》传唱百年,曾映照出交城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面对易地扶贫搬迁这一头号工程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交城县委县政府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变压力为动力,以使命为担当,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原则,主动作为、先试先行,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跑出了“加速度”,创造了新经验。

创新安置方式确保搬得出

“六个一”工作法解决稳得住

“快进屋里坐,吃水果。”近日,笔者在梁家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采访,贫困户魏清河热情地招呼着。

魏清河的新家窗明几净,舒适安逸。“这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也住进了新房。”他高兴地说。

“以前真是穷怕了!3间土坯房,50多平方米,甭提多简陋了。”魏清河说,“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好,看病吃药花销很大。家里四五亩地都种玉米,1亩地年收入不到1000元,十天半月也吃不上个猪肉和豆腐,挑水来回也得半个多小时。”

去年年初,魏清河听说要易地扶贫搬迁,他第一个报名。今年四月份,他领到了自己的新房钥匙,从世代居住的岭底乡东坡村搬到城郊的梁家庄移民小区,城镇化带来的诸多便利着实让他兴奋不已。

“住在山里大半辈子,早已经习惯了脏乱差,光知道砍柴种地、生火做饭,两只手一年四季裂着口子。到老来还能住上楼房,有厨房、卫生间,可以在家洗澡,不用生火就可以取暖、做饭,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说起如今的新生活,70岁的魏清河笑得合不拢嘴。让这一变化成为现实的正是交城县实施的易地搬迁。

搬到哪里?怎么搬?交城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拉大城市框架、开发全域旅游、发展中心集镇、修复山区生态的重要契机,采用县城集中安置、中心镇购房整乡安置、旅游区中心村安置三种模式分类搬迁。承载全县70%安置任务的梁家庄安置点严守“户均不超1万元底线”和“人均不超25m2标准”,设置45、60、80㎡三种户型,前期费用政府买单后,倒算群众购房价格,实际购房价每平方米1310元,户均自筹最多不超9000元。

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群众搬得高兴。东坡底乡与岭底乡塔梭村很多贫困户子女在外打工,政府因势利导,安排整乡、整村搬迁到打工子女比较集中的西营镇和洪相乡,同时创新合户安置方式,在天瑞小区和康乐小区安置剩余30%的搬迁人口。政府每平方米再补100元,消除群众城乡心理落差,确保群众搬得高兴。

搬得出,如何确保稳得住?经过前期大量的摸底调查,交城县探索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六个一”工作法,即守住不超1万元的底线,严控建房面积人均不超25平方米的“标线”;保障一户就业门路,积极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搭建政企用工对接平台,确保搬迁群众充分享受就业机会;算好一笔经济账,严控各项收费,政府兜底保障,确保每户能搬得起;制定一套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新的管理运行模式、党组织设置模式,形成一套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立一套民生保障,山区群众搬迁安置到安置点后,旧村产权的权属关系不变,原有各项补助待遇不变;配齐一套基础设施。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服务集约”的后续管理服务思路,各安置点同步跟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设立“一中心五站点”,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搬迁动力。“一中心”,即成立党群服务中心,组建搬迁安置点党支部,坚持“设施联建、综治联防、公益联办、服务联抓、文体联谊”的“五联”原则,做好党员教育服务、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确保党建不缺位。“五站点”,即在各安置点配套便民服务站、乡镇联络站、就业培训站、卫生健康站、志愿者服务站,扎实做好手续代办、就业培训、医疗服务、志愿帮扶等工作,确保管理和服务不落空。

“1379”工作法拔穷根

拆旧复垦“穷窝”变“金山”

交城县水峪贯镇大游底村张家庄组,村内山路崎岖,交通闭塞,生态脆弱,水电网络等设施不具备,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该村被确定为整村搬迁村。在实现搬迁后,村“两委”和结对帮扶企业瑞峰矿业公司协商成立宏大农林牧科技开发公司,在张家庄组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沙棘产业,实现土地、荒山荒坡流转收益分红,农民增收。项目完成收益后,按每亩可采标准果枝400公斤以上,每亩产值可达到800元以上,每年预计收益40万元,确保搬迁群众和当地群众稳定增收。

离乡不离土,“穷窝”变“金山”。大游底村张家庄组是交城县坚持整村搬迁与拆旧复垦统筹推进的一个样本。面对整村搬迁这一“天下第一难”工作,交城县大胆实践,坚持以乡镇为主体,以评估为基础,以容错机制为保障,摸索出了“1379”工作法。即围绕1个目标:应搬尽搬、应拆尽拆。坚持3个原则:坚持执行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政策,不越底线,不压红线,做到应搬尽搬;坚持具体问题由乡镇统筹灵活处理,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建立容错机制,调动乡村两级工作积极性。把握7个环节: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强化9项措施:资金保障、拆迁评估、移民就业、户口迁移、土地复垦、后续产业、撤村并组、集体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目前,全县已完成18个自然村的整村搬迁工作,26个自然村拆迁正在有序进行中,全部拆除后可复垦土地960亩。

“产业树”催生扶贫新模式

创业就业稳增收惠民生

挪穷窝来弃穷业,入城就业新生活。有了房子,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靠啥生计?交城县将发展后续产业作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保障,大力实施“6133”工程和“五有五覆盖”,在畜牧、旅游、食用菌3个扶贫主产业分别投入1000万元流转资金,专门支持龙头企业;对73个贫困村每村支持村集体30—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投入750万元合作社奖补资金;对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给予16条扶持政策,真正形成“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体,保证贫困户有长期稳定收入。

电商跟进倒逼产业升级。交城县先后引进了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三大电商平台,开通了覆盖全县十乡镇的电商服务站点60个,上线销售产品30种,今年电商销售已突破6000万元,倒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转型。为配套服务提升扶贫产业竞争力,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交城县还创建了“交城山”公共品牌,免费提供给贫困户或合作社,逐步实现统一包装、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建设了20个全链条质量检测点,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对扶贫农产品信赖度。举办了“黄芥花摄影节”“庞泉雪耳采摘文化节”“庞泉雪耳品鉴会”等多场推介活动,有效提高了扶贫农产品知晓度、美誉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交城县把创业就业驱动摆在优先位置,从落实政策措施入手,提升劳动技能,强化帮扶力度,多渠道解决贫困群众“进城后干什么”的问题。

在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梁家庄小区,笔者看到,每一栋居民楼的醒目位置都会张贴有最新的用工信息,企业用工需求与群众就业意愿会第一时间进行对接。

为方便搬迁群众就业务工,在易地扶贫搬迁进程中,交城县在每个安置点都配置一个创业就业服务室和就业安置点,及时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立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双向台账,目前已向安置点周边农业工业园区、农村淘宝店、文旅企业安排就业3000人。

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不用愁。位于交城县西营镇天瑞小区的天瑞服装加工厂,是东坡底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配套产业,全厂70多名工人大部分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里工作既能兼顾家庭,还能增加收入,深受搬迁户们欢迎。目前包括康乐小区宏禾园农业基地、梁家庄小区城南菜市场在内的三个“扶贫车间”已吸纳300个搬迁群众就业。

从会立乡禅寺塔村搬迁入住的闫乃萍正在县人社局举办的全民技能培训班上认真地学习着串珠编织。“搬下来后也不知做点啥好,政府为我们致富找门路,我现在正在学习串珠编织,最快两天就能做好一个纸巾盒,能收入三四十元。”她高兴地告诉笔者。

一技伴身不用愁,培训拓宽致富路。聚焦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交城县集中2个月实行“订单式”培训,开展就业扶贫专项职业技能免费培训,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提供免费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等服务,培训工种涉及工艺编织、焊工、铸造、旅游、化工、电工、厨师、餐厅服务员、美容美发、电子商务等类型,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实现帮扶就业400人以上。

人文关怀暖民心

身心融入新家园

“他乡是故乡,此处是吾乡”。易地扶贫搬迁对于交城县的贫困户来说不仅仅是生活生产空间上的转移,更是融入城镇生活、开启新生活征程的开始。为了增强搬迁贫困户的归属感,交城县将工作做到了细处,让搬迁户在点滴细节中感受新家园的温暖。

就学就医实现稳心安心。教育部门出台搬迁群众子女就学工作实施办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搬迁子女在城区高标准择校就读。县医疗集团定期组织健康义诊,签约医生上门服务,保障及时就医。文化感染激发内生动力。交城县公益顺风车协会等在内的社会力量捐赠物资成立爱心超市,采用“积分换产品”的方法,变“懒得干”为“抢着干”。成立安置点孝心基金,用“存少取多”的方式,弘扬敬老、爱老德孝文化,形成了“家庭为主、社会共助”的搬迁养老模式。强化“我们是一家人”理念,褐小美志愿者服务中心的242名志愿者一对一服务,实现了搬迁户特殊家庭帮扶全覆盖,消除了群众异地陌生感,增强了“新市民”认同感。

如今,变化中的山里人富了、村美了、心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