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头条

这一帮,就是33年

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吕梁工作纪实

2018年10月16日 09:57:01 作者:阮兴时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高晓强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一个个窑洞一座座房……绵延二百多公里的吕梁山区,曾留下红军东征的足迹,也是全国出了名的“穷”地方。1985年,中国科协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派出第一届中央赴吕梁讲师团;1986年,中央组织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国科协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中最早响应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10个部委之一,派出第一届赴吕梁科技扶贫工作团,从此开启了中国科协吕梁定点扶贫工作。

这一帮,就是33年。

33年来,中国科协派出4届讲师团、20届扶贫团,148名干部先后在吕梁挂职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他们将一腔赤诚倾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入山村、进企业、到基地,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这也是对中央精准扶贫的有力实践。

33年来,在中国科协的帮扶下,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让吕梁山区基础设施逐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观,摆脱贫困的步伐逐渐加快,仅2016年、2017年带动临县、岚县共623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岚县将脱贫摘帽。

心系老区:

一腔赤诚倾注红色土地

在临县挂职副县长的周峰,谈起自己的挂职扶贫工作和中国科协33年的扶贫历程,他的眼中闪耀着光芒。在他看来,中国科协33年长住吕梁帮扶的真情和豪情,是责任的担当,更是踏遍吕梁山山水水的坚实脚印。

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组织国家机关到贫困地区扶贫帮困的重大决策。面对老区人民驱逐贫困的渴望,中国科协率先响应,当年,派出第一届赴吕梁科技扶贫工作团,从此开启中国科协吕梁定点扶贫工作,决心帮助吕梁打好摆脱贫困的翻身仗。

到2012年,中国科协在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兴县、中阳县6个国定贫困县坚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7年,共选派4届讲师团、15届扶贫团,共137名干部在吕梁挂职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每一年,中国科协都安排一定的定点扶贫经费,从2007年开始,经费由每年50万元增至300万元。通过开展科普活动、技术培训、开办农函大教育、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全国学会与当地农技协结对等,为吕梁发展注入科技力量。据统计,在中国科协的帮扶下,累计培训农函大中专学员6000余名,与吕梁市科协联合举办12届吕梁科普月活动,选派专家350余人。

2013年开始,按照中央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布局要求,国务院扶贫办将临县和岚县调整为中国科协定点扶贫重点县。6年来,中国科协共选派5届扶贫团、2批驻村第一书记,周峰、王保辉、刘洋、蔡钢等11名干部在吕梁挂职开展科技扶贫工作。6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900万元。特别是2015年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中国科协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力度,大幅增加定点扶贫项目预算,2016年定点扶贫预算由300万元增加至1000万元,2017年和2018年进一步增加至每年1500万元。

与扶贫团相辉映的,是中国科协党组、历届领导对扶贫吕梁的关心、重视、支持。今年4月13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一行深入吕梁市调研。他们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坐在贫困户的炕沿边,倾听百姓需要什么,走在田间地头上,看看基础建设还缺少什么。怀进鹏嘱咐各级科协、农业企业要重视科研队伍培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做好引导和服务,促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

今年8月13日,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亲赴北京,与怀进鹏一同座谈。李正印说,中国科协自1985年在吕梁开展定点扶贫以来,33年如一日,在科技宣传教育、干部培训、项目扶贫等方面给予吕梁大力支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吕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中国科协能够进一步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对临县、岚县的帮扶力度,加大对吕梁发展大数据、煤化工、新型材料、节能环保、功能农业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吕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9月25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一行深入吕梁市调研脱贫攻坚等工作,他表示,在下一步帮扶工作中,中国科协将既当好参与者,又当好监督者,确保吕梁真脱贫、脱真贫;将围绕中心、聚焦靶心、坚持导向、注重实效,真正服务吕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吕梁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可以说,吕梁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着中国科协历届领导班子的心血和汗水;老区的每一个变化,都镌刻着中国科协干部职工倾力倾情的深深脚印。

扶贫重扶智:

大山深处洒下科技的种子

丰收时节,在临县玉坪乡圪针湾村的田垄间,一颗颗马铃薯滚落而出,农户们正忙着开刨、去秧、装袋,田间地头,中国薯网临县分公司的负责人已经谈好了收购的价钱,收获的汗水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车车的马铃薯源源不断运出,勾勒出了湫水河畔一幅“科技致富”的美丽画卷。

这样丰收的喜悦得益于中国科协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理念,在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建设10000亩以上马铃薯产业产销一体化示范基地。中国科协成立临县马铃薯学校,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聘请专家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种植,建设科技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科技种植,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并协同中国薯网进行保底收购,使种植马铃薯的贫困农户增产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在田间,贫困户刘玉莲一边忙着将马铃薯装袋,一边高兴地说:“我们种土豆基本上是零投入,中国科协免费发种子、肥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他们提供的种薯,产量比一般的高一倍还多。今年又是好收成,这小小的土豆就是我脱贫增收的命根子!”

播撒科技的种子,让一直信奉“种植靠古训,养殖靠感觉,发财靠运道”老皇历的农民兄弟,开始深刻认识到科技才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在岚县,针对品种退化、种植水平较低等制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科协引进了马铃薯脱毒技术,建成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连栋智能日光温室(二期),提高岚县马铃薯种薯应用率和覆盖率。

“看,这就是马铃薯原种,这小东西成了岚县薯农致富的‘金蛋蛋’了。”在日光温室里,康农薯业公司总经理李先录拔起一棵马铃薯脱毒苗,根部带起了一个鹌鹑蛋大的小薯,他介绍说:“农户种我们生产的脱毒马铃薯,平均每亩增产500公斤以上,增收六七百元。”岚县副县长刘思昭说。“到2020年,我们将通过马铃薯产业直接带动300至400户贫困户精准脱贫,辐射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

“贫困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很弱,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也很漫长,我们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尽最大努力让贫困户少走弯路,不冒风险,增加收入。”长住吕梁扶贫一线的中国科协扶贫工作处处长陈建中说。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扶贫思路,中国科协发挥学会、协会、专家方面的优势,聘请中国农科院马铃薯专家金黎平、张泓、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沈世华等专家赴岚县进行产业技术指导,并根据县里提出的需求,协调联系县里相关人员到学会、协会、科研院所进行考察学习。中国作物学会在岚县举办马铃薯产业论坛,就岚县马铃薯产业主粮化发展进行产业指导。

科技星火,可以燎原。正是在中国科协每一届科技扶贫团的“呼唤”下,沉睡的大山“活”了,大山里的人们,纷纷投身到学科技、用科技、推广科技的热潮中,农业生产技能、专业技术知识、整体素质都有明显提高,广袤的田野遍开致富的“金花”。

输血变造血:

脱贫路上授之以渔

临县的枣木香菇,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这是科技扶贫的恩典,是临县人民辛勤劳作的回报。吕梁的青山可以作证,中国科协几代扶贫人,与吕梁人民一道,用汗水浇灌收获的喜悦,这里不再是贫瘠的土地,这里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发,这里的人民全力以赴奔小康。

临县作为全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截止到2017年底,依然有贫困村33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9万人,贫困发生率20.93%,是我市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要使农民脱贫,除了扶资金、扶智力等“输血”功能外,更要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中国科协把落脚点放在农业产业扶贫上,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为农民脱贫致富拓新路、农业丰产丰收洒甘霖。

针对临县种植结构单一、传统种植效益不高、贫困群众致富门路不宽的实际,中国科协帮助成立万家乐食用菌协会,依托该协会,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带领当地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成立了吉林农大临县食用菌院士工作站,与福建农科院、河北平泉食用菌协会结对帮扶,为临县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依托临县红枣枣木资源,研发“枣木香菇”,采取“公司+联合会+协会+农户”模式,开展“枣木香菇”食用菌推广种植。

地还是那块地,干活的感觉却不一样了——村民们由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如今变成了股份农民、产业工人。掌握了技术,有了产业,贫困群众有了稳定脱贫出路。

“从对香菇种植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培育菌种的行家里手,就凭这门手艺,如今我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元。”短短两年时间,贫困户薛成平已成为一技傍身的菌种培育技术员。

“中国科协利用了临县枣木资源的优势,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如今,临县枣木香菇远销天津、北京、上海、陕西、内蒙古等地,我们生产的枣木菌棒甚至远销海外。”临县千山菌业负责人薛军军说道。

食用菌的种植和推广,无疑是中国科协助力临县发展产业脱贫的成功例子。借鉴临县食用菌发展经验,2017年,中国科协首次在岚县实施食用菌产业项目,体现了很好的带动脱贫效果,同时也促进岚县食用菌等辅助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扶贫效益,切实推动农民和贫困户持续增收。在畜牧养殖业方面,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将项目资金以扶贫股形式注入合作社进行合作,采取项目资金红利分配模式,从2017年起,将连续6年返给贫困户最低10%的保底收益,实现以畜牧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针对临县红枣枣裂问题,中国科协发挥专家优势,邀请河北农大红枣专家刘孟军教授赴临县进行高枝换头现场讲解、试种新品种等产业技术指导,中国林学会举办临县红枣等农产品进京宣传推介系列活动,就临县红枣产业发展定位的构想及建议进行研讨。

给我雨露,报以江河。正是在这样的扶贫思路下,中国科协帮助吕梁立足资源优势,让致富的希望在千家万户生根、开花、结果。中国科协对吕梁老区33年不变的关怀和厚爱,激励着老区人民奋发图强,再鼓实劲,以新思路、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的精神风貌,写就老区更加灿烂的发展篇章。

这,就是中国科协和吕梁人民之间心与心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