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弘扬吕梁精神 奋进新时代

定让旧貌换新颜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阳柳林不遗余力改善生态环境纪实

2018年10月24日 09:05:46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本报记者王涛

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是绿水青山,登高远眺,绿树荫荫,满城春意盎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阳县、柳林县广大干部群众代代相传,久久为功,使过去长年难觅绿色的几十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衣,两个县也都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林业生态县”。

中阳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在中阳县原林业局长武继锁的记忆里,40年前的中阳是“一刮风一嘴沙,一下雨一身泥”。尤其是遇到暴雨天气,洪水带着山上的泥石灌进大街小巷,山脚下的房子总会遭殃,城内大街上的行人不得不卷起裤腿淌泥而行。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山上种树,是不少“老中阳”盼了半辈子的愿望。

为改变人居环境,1977年10月,中阳县委发出每个工人每年造1亩林的号召,下定决心要让东西两座荒山变绿。同年10月27日,中阳县工交建政治部部长陈子平等负责同志带领工交系统1400多名职工大干10天,共挖鱼鳞坑42万个,整地造林2500亩。时任吕梁地委书记的王国英将此地命名为“军山”,成功打响了中阳县绿化造林第一炮。随后,中阳县把军山林区列为绿化重点,制定造林模式,“踩一点(军山)带三片(金罗、张子山、武家庄)”,以点带面连片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多年间,军山年年添绿,大规模造林,荒山变得郁郁葱葱。依靠军山绿化的辐射,中阳县生态林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为使全县林业建设驶上规范、快速的发展轨道,1978年,中阳县正式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近30年的工程建设中,该县坚持精规划、细组织、寻动力、求质量的建设思路,在防护林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政府引导、厂矿企业出资、全民义务植树、“一企绿化一山”等办法,在地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防护林优质工程。2000年,中阳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和全国退耕还林科技试验点后,15万中阳儿女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退耕还林号召,在这块热土上开始了新的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53.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4.5万亩,荒山造林36.5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大幅增加了全县的林草植被。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地,经过连片发展核桃产业,不仅绿化了荒山,还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中阳县暖泉镇宣化庄村民王元生提起自己的核桃地,一家人笑得合不拢嘴。王元生说,自己每年的核桃收入能达到好几万元。

近年来,中阳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林业生态县潜力,使脱贫攻坚的过程,成为生态增绿、群众增收的过程,在一个主战场上持续打好两场攻坚战。1998以来,中阳县连续几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咬定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20万亩核桃经济林目标不放松,全力打造森林资源大县和生态林全覆盖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6%,成为全省第一个核桃经济林、生态林全覆盖县,也是吕梁市第一个获得山西省政府命名的“林业生态县”,农民人均核桃经济林达到2亩。2017年,农民群众仅林业方面的收入可达到1.3亿多元,其中,核桃生产性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1000元。

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满坡披绿。经过代代干群的辛勤耕耘,小树长成大树,放眼望去,云杉、油松、樟松、杨树绿意盎然,满山遍野,中阳县已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区。

柳林县“以煤补林”机制绿化处处荒山荒坡

“有路必有树、有山必有林、有村必有景、有企必有绿”是柳林县对生态建设的工作要求,也是该县生态建设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柳林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事业,不遗余力予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实施了荒山绿化、通道绿化、生态经济林建设、城镇绿化“四大工程”,累计实施了216个村庄、企业和景点绿化,新建和扩建了南山、清河、青龙等8个城区公园,初步建成“生态柳林”的雏形。全县造林面积年均新增4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目前森林面积达到64.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86%。柳林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省级林业生态县”“全省林业生态建设三加三不减先进县”等称号。

柳林是一个典型的煤炭工业县,也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生态脆弱区。本世纪初,柳林县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推行“一矿一企开发治理绿化一山一沟”的办法,挖地下的煤、栽地上的树,以“黑”补“绿”,探索出一套生态林业建设的新机制。

2003年5月,柳林县制定出台了“一矿一企开发治理绿化一山一沟”的实施意见,要求凡在柳林县境内从事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开采(包括采煤、采石、铝矾土开采)与炼焦、烧灰、制砖的企业,均要承担相应的绿化任务。“一矿一企开发治理绿化一山一沟”办法的实施调动了全县煤炭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投身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仅两年的时间,全县加入开发治理绿化的厂矿企业达到69家、投资总额近5000万元、治理总面积达5.9万亩。柳林镇、庄上镇、陈家湾乡、孟门镇、成家庄镇、贾家垣乡等工矿区所在乡镇都及时协调所属地域内的煤矿企业,挖地下建地上,以“黑”养“绿”、以工补林,涌现出了柳林镇贺昌煤矿和庙湾煤矿、孟门镇罗家坡煤矿、陈家湾乡石盘上煤矿等一批支助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企业,建成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园林景区,构建起了“绿色柳林”“生态柳林”的清晰轮廓。

2010年,柳林县又出台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从全县所有煤炭企业每吨煤中提取2元造林绿化费和1元核桃林发展基金,确保对造林资金的持续投入。2011年,筹集企业资金5000余万元,县财政投资1.5亿元,企业自主投资1.5亿元,全面实施了绿色覆盖工程。按照“通道绿化不断线、荒山绿化不断带、关键地段出精品、重要区位现景观”的标准和“有山必有林、有路必有树、有村必有绿、有企必有景”的要求,一鼓作气、一步到位、一次成形,完成通道绿化163公里、生态绿化3万亩、核桃林建设6万亩、村庄绿化45个、企业绿化26个。2012年,全县投入造林绿化资金5亿元,新造林14万亩,其中营造生态林4万亩、核桃林6万亩、灌木林4万亩。在完成国、省道通道绿化和沿线两侧荒山绿化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进县、乡公路通道绿化和沿线两侧荒山绿化全覆盖,完成通道绿化40公里,荒山绿化4万亩,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1.6万株;核桃林建设春季完成栽植2万亩,冬季完成4万亩。多年来,全县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绿化面积20多万亩。

柳林既是一个资源大县、经济强县,同时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以上的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生态林的同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制定了“增绿与增收并行、造林与兴业并重”的方针,立足于农民增收,确立了“兴林富民”大战略,把红枣和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作为林业建设的主抓手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目前,全县已经在沿黄5个乡镇建成红枣林28万亩,在东部冷凉山区规划建设核桃林30万亩,已建成21万亩。

人人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青山不负有心人,四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阳、柳林的山川大地发生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巨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一定会在“绿色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