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我心,崎岖向前
——《唤醒批评》后记
□ 梁静
2016年3月4日,于我,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山西省作家协会将“首届签约文学评论家”这一新的身份赋予了我,一个来自基层的写作者,信任之重令我深为感动,压力之大让我不敢懈怠。作为来自基层的文学批评的研究者和写作者,非科班出身,还在从事文学批评工作,其实是一件非常不轻松的事情。一是学习理论的不轻松,二是写作批评的不轻松,但不轻松并不能让我的兴趣有丝毫的降低,虽然读得不系统,但国内国外一些老师的作品,如李健吾、阿伦特、桑塔格等人的著作还是对我有很大启发。长久以来,虽然一直在坚持,但无法回避和改变的是,自身文学理论修养相对缺乏,和同行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匮乏,因而签约数月茫无头绪,皆因学术素养不足与理论储备较差。不想幸运之神继续眷顾,在省作协发出《山西青年文学评论家丛书》征集通知后,整理上报的作品经过评审委员会投票选择,终于与其他九位同仁的作品一道入选了该套丛书。
书名唤作《唤醒批评》,内容是我近年所写文化批评文章合集,名之“文化”而非“文学”,大而言之,是因为文学是文化诸多表现形式之一种,小而言之,是所收文章以文学评论为主,兼有电影、摄影、时事评论等。个人以为,如果要想对某一文学作品有细微观察和切实的评论,就会牵涉多元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不具备“跨界”的知识结构,评论文本就无法在宏阔的文化背景和多维的阐释空间里凸显其独特视角和独立价值。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够让批评有效、如何让批评文本获得其艺术属性等问题,此集作为跋涉之途上的小小驿站,得以让我更清晰地知道来路,辨明去向。而所谓“唤醒”,即指向个人,因为在写作中的个体时常需要不断叫醒、提醒自己,才能更清晰、准确地深入文本去发现和思考,进而形成有说服力和独立价值的文本。
作品集即将面世,庆幸之余,唯有感谢。
感谢山西省作协评审委员会诸位老师对我极大的信任,给我这样的平台和机会,以鼓励和扶持我对文学批评创作的虔诚和坚持。
感谢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直给予我指引、鞭策、关爱与帮助的各位文艺界的领导、老师和朋友。感谢对我宽容、支持的亲人们。我会继续努力,用成绩回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