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弘扬吕梁精神 奋进新时代

我眼中的四十年

□ 范金龙

2018年11月06日 09:17:05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栢

我于1971年出生在离石的一个山村,儿时的家乡还依稀记得。那时还是人民公社、生产队,一个大队共七个小队,每个小队都有自家的土地、牧畜、库房、场,大队有三间集体办公室,小队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每个小队开会就把所有社员代表召集在队长家,坐在炕上的,站在地下的,人人发言,共议队事,最后队长总结、安排。早晨队长带领社员们一起出工,半劳力将各家的饭收集起来后送往田间。晚饭时,邻里邻家围绕在一块边吃边唠闲话。秋收下的粮食按人口和工分分红后,其余的都贮藏在库房里。那时人们外出学技术是受限制的,必须经小队、大队同意后,才能出去,外出单独搞经营是绝不允许的。当时不仅人均吃粮标准低,按劳力人均180公斤,而且品种极为单调,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吃不吃金黄后,够不够三百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家乡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广大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显著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农民生产的粮食,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小队全部合并为村民委员会,村干部的报酬和集体开支从三提五流中提取,有几家不肯交“皇粮国税”的“难顽户”的话,村干部一年的报酬就泡汤了。

2004年,家乡不仅取消了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还为农村设置了转移支付资金,村集体开支和干部报酬不用再“摊派”,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改革。

2005年起,国家对连续任职10年、累计任职15年度的村主干给予年薪。

2006年起,国家对农民种植粮食实行补贴,从开始补贴玉米、杂粮、油料到后来薯类也实行补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享受到的国家优惠政策逐步增多,目前,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农村的贫困户实行“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确保了小康路上没有一个掉队的。

我的小学时代,家乡还没有电。我在本村上小学,冬天早上上学时天还黑,小伙伴们结伴俩三人去学校,进到教室后先生烧炉火,炉火燃的是“泥糕子”,然后两个同学凑一个煤油灯读书写字,那时候,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盏这种自制的煤油灯。灯虽然简单易做,可煤油却很贵。不是要紧活是舍不得点灯的。为了省油,灯要放在高一点的地方或灯锉上,灯芯一般要捻到最小,开门或关门时,微风吹得灯光不停地跳跃闪烁着,若不用手去拢住那灯,随时有灭的危险。腊月时节,母亲不得不在煤油灯下辛劳缝补。我上中学时,我们村通了电,学校和家里也安了电灯,十五瓦的白炽灯泡,比昏暗的煤油灯亮了许多,且不用担心被风吹灭。傍晚时分,散落在村里各户人家的灯都亮了起来,犹如飘落在人间的点点星光,烘托出一片安静的夜,给村子带来了希望和期盼。随着改革的深入,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各种电器家家均有,农网改造后节能灯的普遍使用,村子道路两旁的路灯使用的是光伏灯,不但节能环保,还能将幽暗的村庄照得如同白昼。改革开放带来的这些变化不仅照亮了人们脚下的路,也照亮了人们通往21世纪幸福生活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家庭收入主要靠家养畜禽,鸡、猪、羊、兔都养。村民每家都有七八只鸡、三四只兔、一二只羊、一头猪。鸡早上放出窝,先吃主家前天洗碗剩下的饭渣,而后在院里院外乱刨食,晚上赶往鸡窝里,偶尔在入窝前给喂几把玉米粒,夏季和秋季,母鸡能下蛋,那会鸡蛋非常珍贵,来了贵宾或者产妇“坐月子”才能吃,一般是用来卖或者看望人时拿的。兔和羊靠草、树叶和秸秆喂养,小伙伴们下午一放学,就相跟着去地里挽草,回家后把其晾干,兔、羊喂大后卖钱。猪养的时间最多,得10多个月才能卖,“食品站”把猪分成甲乙丙丁四类,不同的等级,即使重量一样,卖的价钱也不同。包产到户后,人们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以多喂几头猪,也有能力养牛,羊可以几十只地放,随着农副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增多。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不断深入,农民中涌现出从事各项经营活动的专业户,土窑洞逐步更换为砖窑、楼房,有的户装上了土暖,结婚用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经冰箱、彩电、洗衣机又变为车、房、产业,种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田间地头都通了柏油路,家家有了自来水,经济林漫山遍野,如今正在接入天然气,做饭取暖即将更换为清洁能源,不久的将来,一定是全面发展的新农村。

小学时代,虽然缺衣少食,孩子们也不忘娱乐。挽草、喂兔、夹石蛋、抓羊骨头,最吸引人的就是看电影了,那时,一乡有一个放映员,拿回一部影片后,轮流跑各村放映,乡政府驻扎在我们村,我们10天左右就能看上一部电影,当放映员打开放映机以后,一束亮光就从放映机照向影幕,调皮的小孩伸手在光束里乱晃,荧幕上顿时出现一只小手,于是一群孩子都在光束里现身,惹得大人们一顿臭骂。八十年代初期,我村只有一台电视,黑白的,在乡政府会议室摆放,晚上乡里的领导们回去时,孩子们就有机会看电视了。后来,村委也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人们涌满一屋观看,外面的窗台上也常常站满人。八十年代中期,解决温饱后的村民开始外出打工,受各种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洗礼,村民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有些结余的村民也购买了电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红利涌进乡村,彩色电视走进了各家各户,洗衣机、电冰箱、电话相继入户,不知不觉家乡开始了电器化生活。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电脑、液晶电视、平板手机、空调、智能机器人进驻家庭,人工智能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时光飞快,转眼改革开放经历了40年,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人民获得感。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已经达到23821元,互联网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让我们不带钱包就可以支付,党和国家将提升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和扶贫工作有效结合,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很快就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