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吕梁新闻

“桥书记” “菜书记” “牛书记”

第一书记王福平“绰号”真叫多

□ 肖继旺

2018年11月12日 09:52:43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

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家设立的“扶贫日”。这天一大早,笔者走进方山县北武当镇新民村,采访第一书记王福平的扶贫故事。在村里提起王福平,不论男女老少都知道他有三个绰号:“桥书记”、“菜书记”和“牛书记”。仔细一探问,原来,这三个绰号既是说人,也是说新民村的一件实事和两个脱贫产业。

新民村下辖段家坪自然村,地处骨脊山脚下,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纯农业小山村。全村166户35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213人,共有耕地1569亩,其中水地204亩,平地720亩,坡地365亩,梯田地280亩。

去年6月27日,是吕梁学院保卫处副处长王福平驻村担任该村第一书记的第8天。当天新民村一个地名叫南坪上的三座翻水桥和田间路因大量降雨被洪水冲垮,致使村民不能到地里采摘蔬菜。王福平实地查看灾情后,立即向吕梁学院党委汇报,并争取到了学院的5万元特殊党员经费,村里被毁坏的翻水桥很快得到了修复。之后,每每一下雨,村民总看见王福平会来这里看看,慢慢地,村民便给他起了第一个绰号“桥书记”。

桥修好后,王福平就跟着群众下地干活,边干边学边想: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站得住脚的产业,村子还得继续穷下去。随后,王福平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大家发展产业的意愿。

养鸡怎么样?村民们直摇头,养鸡风险大,有村民吃过亏。种蔬菜怎么样?“种蔬菜不赖,可村里没有个交易市场,村民们卖菜得跑到市区去卖,既不安全还受罪。”60岁的村民薛玉平说:“我种菜多年了,到了卖菜的季节一天也就只能休息两个多小时。”那养牛呢?50岁的李海兵跳了出来:“养牛能挣钱,下一个牛犊就能赚万数来块钱。”……

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下,王福平现场当即表态,“好吧。那咱们就把发展蔬菜和养牛作为咱们村的脱贫产业。”

产业确定后,王福平与时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白晋明商议,决定将村里的50万元扶贫资金和第一书记的10万元专项经费投资修建新民村小型农贸交易市场,以解决新民村和周边暖泉会、庙底、阳湾等村400多亩蔬菜销售成本高的问题。薛玉平说:“有了蔬菜交易市场后,村里人又省事更赚钱。我的2.5亩西红柿、1.5亩青椒、1.5亩豆角、1亩茴子白不出村就赚得4万多元,跟上王书记赚了钱。”新民村党支部书记杜补恩说:“市场的建成为当地菜农节约销售成本5万余元。”

2018年,新民村共发展蔬菜280余亩。其中,西红柿150余亩、豆角20余亩、青椒40余亩,棚里的西红柿亩产量高达1万多斤,露天的也达到了9000斤左右,西红柿亩收入达1万余元,其他蔬菜收入也达到5千元左右,真正形成了新民村的一项脱贫产业。就这样,王福平又有了第二个绰号“菜书记”。

王福平的第三个绰号是“牛书记”。

“牛书记”不牛,但当新民村的牛产业真正发展起来,村里人觉得自己也跟着牛了起来。

“买1头牛万数来块,每户买1头牛,县里可以补贴2000元。”王福平这样动员村里的每一户贫困户。在他的动员下,2017年秋天,村里一下买回了100头牛,现在村里已经养殖肉牛499头,年均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实现了人均养牛1头的目标,最多的村民养殖肉牛30多头。

牛刚买回来时,王福平不放心,每天天刚亮就去各家牛棚“巡视”一圈,一来二个就巡成了“牛书记”。50岁的李海兵说:“今年,养牛赚了两万多,种植西红柿赚的一万多,全凭人家王书记。”

如今,新民村这个曾是离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的小山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着蔬菜和养殖这两个产业,新民村实现了整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