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文艺

春和景明

□ 李 峰

2020年03月22日 10:01:08 编辑:

2020年1月20日,农历己亥腊月廿六。大寒。

被誉为“中国酒界的一颗文曲星”和“中国书法界的一代宗师”“汾酒文化的奠基人”文景明先生仙逝了。悲痛之余,先生的音容笑貌、幽默儒雅,时时映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爱,让我疼。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文老就是我的恩人、标杆、榜样。1984年我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汾酒厂宣传部。文老的办公室与宣传部紧挨着,是个小单间。他的办公室简陋,一桌一椅一柜一对老沙发。唯一不同的是他在办公桌上铺了一块毡子,平常批文件写书法都在这张桌子上,椅子他不坐那种时髦的老板椅,只坐一个藤椅。多少年来,那藤椅的扶手和椅腿上的藤条已脱落断裂,可他仍不忍换掉,只是用塑料条缠了又缠。他说,这藤椅通风透气,坐起来舒坦。如果说还有不同,那就是一推开他的办公室的门,就有一股墨香,飘然而至,昭示着一位书家的存在。

生在吕梁,长在吕梁。文老自谦为“吕梁山上一根草”,信奉“做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一天下午,已到下班时间了,一位美工正在楼道里出板报,我在一旁帮忙。此时,文老正好下班路过,驻足看了看堆在地上的稿件,见有我的一首诗歌《金牌遐想》,对美工说:来把毛笔给我,李峰这首诗,我抄吧。随后,文老便蹲下身来,边写边读,用毛笔把我的作品写在了板报上。人们每次路过这块板报时,都会指点着这首诗歌说:看,这是文头儿的字。我听了心里也是美滋滋的。2003年后,我负责了汾阳广播电视台的工作。有一次,市老年大学在我们单位开会,恰好文老也参加。文老对我说:我去你办公室看看,有多大的一个地方。我以为文老要看我办公室有多大平米,便开门把他迎了进来。进了办公室,文老瞅了瞅沙发上面的一堵墙,说:还不小,就它了。我才恍然大悟。文老说:我给你写幅字吧。没几日,文老就量身定制写了一幅《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作品左下角,文老还谦书了:李峰先生雅正。这之前,先生还送过我一个条幅,内容是四个字:马到成功。先生写这幅字时间更早,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搬了新居。在条幅的左下角,先生依然谦逊地署上:李峰先生公式壁。这让我感动不已。这些年来,这两幅作品,一幅挂在办公室,一幅挂在家里。时时提醒我,做人要谦虚,要低调。但工作上,一定要大气,要有大浪淘沙的气魄。

2017年我写了一篇散文《我当秘书》。2018年,是文老八十寿辰。那一年,我参加了在省城晋宝斋举办的文景明书法艺术展。展出结束后,文老打电话让我写点东西,说要出个集子,我欣然允诺。因稿子要的急,我便把那篇散文给了编委会。不久,文老又打来电话,说:你的那篇文章里,有一部分是写我的,节选了一部分采用了。标题我看就叫《我的第一个上级》吧。你看如何?我赶忙说:文老定吧,我听您的。他又笑着说:那里,你是局长,是文化人。说实在的,这也是促成我今天写这篇短文的原因,也是在弥补我对先生的愧疚。庆幸,一生有这样一位先生,真是福分。

文老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柯文辉先生评价说:仰古拙生涩意境,求自然冷逸浑茫。工作之余,我们也经常闲聊。他说他小时候字写的不好,于是每天睡下觉就在自己肚子上闭着眼睛用手练字。平常无论在哪,我都会看到他不停地用手在空中比划着结构字体。到外地开会出差,他也会带上文房四宝在宾馆练字。长期以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了:熔金铸铁,味外有味。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等诸多好评。有一件小事,值得记述。一次,在市文化馆举办的书法讲座上,文先生说:毛笔有狼亳、羊亳等种类,那就是个书写工具。我尝试着把孩子们剃下的头发,收集归整起来,自制了一管毛笔,写出来的字别有一番意趣。说着,他便用他自制的头发毛笔在宣纸上写了开来,还真是别具意趣。

汾酒,是所有白酒中最干净的酒。文老是人中最干净的人。这要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见到文老,你会发现一个衣着得体,梳洗干净的长者站在你的面前。另一个就是他做人的品行。他爱人一直都是话务员,每天在交换机上接拨电话,夜班也是照常上,他从不肯利用职务为爱人调个工种,直到他从副总经理位子上退下来后,厂里的干部职工谈到文老,仍都十分敬佩。因此,每每谈及文老,我总要和“干净”两字联系在一起,可谓一生清静、淡泊。

我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对于我的工作,文老非常支持。2004年,我组织了一次“村村通广播电视杯”书法楹联大赛。在总结表彰会上,事先文老用毛笔撰写了一篇很好的发言稿,并在会上对获奖作品一一进行了评点。会议结束后,我走到文老跟前说:文老,把您的讲话稿给我留下吧。这个讲话稿也是件难得的墨宝,就归我个人收藏了。文老欣然允诺。2013年,我在吕梁市率先开办了智慧汾阳手机台。上线仪式之前,我给文老去了个电话,说:文老,想请您为手机台题个台名。文老听了很高兴,表示随时可以写。据说,就是“智慧汾阳手机台”七个字,文老反复写了七、八次,方才挑的一张比较满意的出来。这幅字的真迹,我装裱好挂在了手机台的办公室里。那些年里,我还创办了一个大型人物电视栏目《汾阳人》,专门为文景明先生做了一期。播放前,我电话告诉文老,文老表示感谢。

其实,说到文老,首先应该是一位中国酒界的文化巨子。是他奠定了文化汾酒的基石。1990年,文老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酒文化博物馆。之前,他撰写的《杏花村里酒如泉》,被誉为汾酒文化史上的《史记》,由他编著的《杏花村文集》《杏花村酒歌》,注入了文老很大的心血。这两个著作里,也收录了我的文章和诗歌。至今与他和我的合影一直摆放在我的书房里。每当清晨,我泡起一杯绿茶,端坐在书桌前写作时,看着那些书,看着我与文老的合影,心中总会涌出一种敬畏之情。

视频推荐更多>>

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