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要闻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别样风景

2020年09月22日 09:53:23 编辑:

□ 本报记者 李刚 岳旭强

9月20日,临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高志明一行5人驱车80多公里,来到离石区西崖底村残疾儿童小亮家里开展“送教服务”。小亮是临县人,今年15岁,自幼因身体原因无法走进校园和同龄人一样接受教育,但2018年临县特殊教育学校办起后,小亮的读书梦终于成了现实——每周,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都会上门送教,教小亮识字、算术、唱歌、画画,帮他进行康复训练。

“送教服务两年来,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不仅性格开朗了许多,变得更有规矩懂礼貌了,而且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康复与学习任务,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真的是帮了我家的大忙了。”提起孩子的变化,小亮的父亲满脸欣慰。

临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临县唯一一所全日制、全封闭、全免费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共有残疾学生182名,涉及全县176户贫困户。2018年3月学校成立以来,坚持“关爱残疾儿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特教事业发展”的办学宗旨,一路艰辛一路行,一路耕耘一路歌,精心呵护和教育着每一位残疾儿童,用自己特殊的付出、特殊的爱,给这些残疾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特殊孩子的“心灵乐园”

临县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临泉镇万安里村,紧邻临县高级中学,平日周边显得很是热闹。但当初选址、修建时,这里只是个偏僻的小村庄。

说起临县特殊教育学校,李春平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李春平是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当家人”,但这个“当家人”却没有享受过一天“当家人”的阔气与清闲,两年来,李春平一直在围着这所特殊学校、围着这群特殊儿童,不停地忙碌着……“刚开始让我到学校任校长,确实感觉压力很大,一是特殊教育是个新生事物,自己心里没底;二是当时说是叫临县特殊教育学校,却一没老师,二没学生,三缺资金,四缺设备,根本没有一点学校的样子。”李春平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还是挑起了这副重担。

学校先得有学生,但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却并不容易,“招生有两难,一是找孩子难,而是做家长工作难”。李春平和学校另一名职工在县残联登记在册的1700多名残疾儿童中筛选出400多名,逐一上门走访,宣传党和政府特殊教育方针政策,面对面了解孩子情况,动员家长让孩子入学。“43天跑遍了全县的所有乡镇。说实话,也想过放弃,但看着这些孩子缺少教育,看着家长们面对孩子的一筹莫展,我觉得自己做的事太有意义了,再难也必须坚持下去。”现在学校已经名声在外,经常有家长主动上门想让孩子入学,但回忆起当时的艰辛,李春平满是感慨。

没有办学经验,李春平亲自到北京、长春以及阳泉、孝义等地的特殊教育机构考察学习,然后根据全县实际情况确定了办学规模。通水通电、修缮设备、招聘教师、改装功能教室……在李春平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具备了开学条件。

2018年9月5日,临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开学,第一批20多名残疾儿童第一次走进校园……这里,成了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又一个“家”,一个真正的“心灵乐园”。

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孩子都精彩绽放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各有各的不一样。进校时有的孩子连吃饭、上卫生间都得有人教,有的不会叠被子,有的一直打闹……”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摆在李春平和老师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跑了好多地方,但各个地方情况不一样,都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李春平综合各地办学的经验和不足,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生一方案,一卡一教学,一卡一服务”的教学管理模式:将学生按照残疾程度和年龄大小分类编班,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制定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对在校生实行“一卡一教学”,教师持卡上课,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教学目标写清楚;对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在校上课的学生,采取上门服务教学和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实行“一卡一服务”。

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山村的贫困家庭,学校从实际出发,时刻营造关爱、和谐、有利于特殊儿童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注重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老师既重视儿童身心缺陷的补偿,又针对他们自身潜能的挖掘,从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到掌握一技之长,逐步培养特殊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最终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由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变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17岁的小云先天性智力低下,老师在上课时发现他对唢呐很感兴趣,便让他跟着外聘师傅学习吹唢呐。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下,小云不仅学会了简单的唢呐曲子,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这是学校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具体实践,我们还聘请了编织、葫芦丝等技能老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学技能。”差异化教学的成绩在每年年底举行的学生成果汇演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着自己的孩子表演着各种技艺,虽然仍显稚嫩,有些笨拙,甚至经常出错,但家长们却十分满足,“孩子们能在一个属于自己的集体里学习进步成长,这就足够了”。

特殊的园丁,灌溉最美的花

在学校的会议室,最显眼的莫过于挂在墙上的一幅幅锦旗,“架心灵桥梁扶助学子,解智障困惑培育人才”“用心呵护,尽职尽责”“授一技之长,养百年之身”……感激的话语表达着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肯定。

临县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一支42人的教职工队伍,其中专任教师29人。特殊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全是残疾学生,而且年龄也参差不齐,8到20岁之间都有,普遍自理能力差,有的几乎只能靠生活老师照顾。由于学校是封闭式管理,老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负责孩子们的衣食住行,给他们父母般的关爱。

“和他们在一起,我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姐姐、有时是妈妈。”今年25岁的李文利还没结婚,却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倾注了温暖的母爱。

特教工作辛苦、待遇低,教师流动性很大,但“临县女婿”鲁冠华却从建校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我是临汾人,妻子回临县工作,我也跟着过来了。我觉得特教工作是一项很高尚的事业,只要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鲁冠华说。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不仅生活可以自理,还掌握了简单的文化知识。每个期末的学生能力大汇演,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学到的知识,背古诗、算算术、唱歌、画画……孩子们每天都在进步,绽放在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两年来,临县特殊教育学校走得极不容易,但可喜的是,我们开了个好头,迈开了步子,做了一点工作,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关注特殊教育,都能关心这些特殊的孩子,作为特教人,我们将继续扎根特教、默默奉献,让每一个残疾儿童有学上、上好学。”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李春平谦逊中蕴含着满满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