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刊

●临县兔坂镇杜家洼村第一书记温海俊

“脱贫路上, 不让一名村民掉队”

初春吕梁山脉,昼夜温差大,大地渐渐地苏醒,春天的气氛越来越浓了。今天我们要采访的对象是省林业厅派驻临县兔坂镇杜家洼村第一书记温海俊。初见温海俊,身着一身迷彩,1米8的大个,看起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后来才知道,他有五年的军旅生涯。

杜家洼村地处干旱山区,这里沟壑纵深,自然环境严峻,贫困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迫于生活的压力,全村原有的141户村民中近95%农户外出另谋生路,留在村里的还有二三十人(多为年老体弱的)。

2016年11月,精准扶贫的暖风吹进了杜家洼村,温海俊带着组织赋予的脱贫攻坚使命,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扛起杜家洼村脱贫攻坚的大旗。“作为第一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在驻村前培训时,我们听取很多优秀第一书记的报告,他们的报告鼓舞着我走进了这个贫困村。”温海俊感慨地说。

理清思路观念脱贫

驻村第一天,温海俊站在杜家洼村的山梁上俯瞰,他帮扶的这个村子,除了蜿蜒的山梁,便是交错的沟壑,只有零星散落的几十户村民在这里艰辛地生活着。面对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怎样才能让生活在这里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呢?温海俊思谋。

做好精准扶贫的第一项任务是精准识别。温海俊利用刚到工作岗位接到的第一件任务《2016年度贫困村安全饮水调查》时机,与村“两委”负责人逐户走访,了解记录村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刚开始老百姓的门难进,脸难看,嘴里都是念叨着要当‘贫困户’”。

但是,温海俊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拔红旗、促脱贫”法,即:在入户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一张杜家洼基本地图,将贫困户标上小红旗,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意识,但这只是第一步。

为了让群众的“脑袋”先脱贫,温海俊对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要开会,或村两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会议除了研究所要解决的事情之外,大多数时间就是讲政策、说道理,组织党员开展“固定党日”活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让村民明白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自身努力,本就不多的村民还逗趣地说:“温书记就是会书记”。

“亲人一样的温书记”

在杜家洼村采访期间,笔者发现一个细节,所有的村民看到温书记时都会上前来寒暄问好,有的虽然干活,也会放下手里的活计,和温书记打招呼,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热络的感情,仿佛看到了亲人一样。

村民杜增荣在修理农具,见到了温书记带着外人来到村里,热情地过来和我们说温书记的好。我们村村委会以前烂的就是三间房房,从来么有人办公,为了扭转形象,改造老旧活动场所,人家和他们单位申请资金,用他的办公经费,把我们的村委会建设起来。

村支书杜秉旭告诉我们,人家为了节约资金,自己动手和施工人员一起干活,利用有限的资源恢复图书室、党支部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还买了新的书架、会议桌、办公桌、椅子等;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在党建会议室安装了投影机、音响,定期给我们播放电影,把2000本图书重新整理归类,上架摆放,便于借阅。

去年还给我们村接入了第一条光纤宽带。安装了大功率路由器及信号放大器(实现WiFi覆盖村庄的75%),现在我们茶余饭后、闲暇之余都会坐在村委会周围利用无线WiFi上网。最大可能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去年腊月,在镇里请了理发师,免费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还给五保户和贫困户发放了年画和对联。

记者采访时发现,杜家洼的村庄绿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年杜家洼的第一件事就是村庄绿化,温海俊利用自己单位的优势,林业厅为他们下拨的5万元绿化经费。

“第一书记”,在我看来,不是具体的哪个人,而是代表一级党组织、甚至代表着党,我们不能让一名村民掉队,这不仅是对党的事业负责,更是对老百姓负责,再苦再累都应义不容辞。今年是我们村脱贫摘帽推进之年,要着力解决村民的吃水困难、出行困难、红枣提质增效促增收三件大事。

“第一书记”在村里,一定要俯下身子为村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朴实的百姓不需要你给他创造很多财富,哪怕一年为他们增收100元,他们的心理都能记你一辈子;朴实的百姓有脱贫的愿望,需要你将正能量、党的好政策宣传给他们,增长他们按期脱贫的信心;朴实的百姓不需要你为他们办多大的事,只需要你能在他们身边,有事随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