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无趣”的人,甚少能在朋友或者熟识人员面前侃侃而谈。即使在家人面前,我也是拙嘴笨舌,在被辩得说不出话来时,只能用“干瞪眼”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语言。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尤甚。爱好很少,之前喜欢过一段时间麻将,后在众人的鞭挞之下,浪子回头,金盆洗手不干了。但,捧起书,却像遇到久违的老朋友一样,甚为亲切。读时,沉静其中,倍感身心畅悦。难道是读书抑制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是自己天生就是拙笨之人?不得而知。
算了,好不容易保留下这么个爱好,再怎么有缺点,我也忍了。
一
同学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个说说。儿子问她:“妈妈,我现在有个疑惑,古人说过两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两句话到底那句话正确?”把同学问得哑口无言。
是的,貌似很矛盾,既然读书至上,那是不是其他行所出的状元就是假冒伪劣?我看了同学的朋友圈后,也思考了半天。
话可以反过来问。这行行出的状元一定不是读书出来的?未必。纵观我们周围,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成绩突出的人士,必是经过千锤百炼“凿”出来的,他必定是潜心琢磨本专业或行业的知识,深刻认知其内在的规律,同时通过行业、社会等的大熔炉之中“烧制”出来的“精品”。你能说他与读书没有关系?
即便是我们不断抨击的“暴发户”,除却我们心理对他们认知上的不平衡和社会机遇的一点垂青之外,难道纯属是“天上掉的馅饼”砸在他头上了?为什么没有砸到你的头上,这纯粹是“偶遇”吗?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背后的东西你可能永远不知道。
二
节日期间,表弟相跟着家人看望了我父母。表弟比我小两岁,在小时候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在上初中时因为叛逆便辍学了。随后学得一门装修手艺,在太原等地承揽活计给人装修,营武自己的生计。尽管比我年龄小,但看上去比我沧桑很多。跟我见面后,表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哥,真羡慕你们读书人。”
我感触颇深,读书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
三
我有个关系不错的小学同学。但现在很少联系。
在上小学时,跟我关系甚好。那会他灵动活泼有朝气,带着我爬树捉知了,偷偷在大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带我去黄河游泳。也有在我被其他小孩子欺负之后,他会二话不说替我报仇,可威风咧。
在我刚在县城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已结婚并在县城租住,靠帮人开大车维持生计。因为单位与他居住的地较近,偶尔有点联系,适时也坐在一块吃点饭。随后,随着我的工作调动和他的陆续搬迁,也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其后在街上碰到过两次。两次都是家里出了点事跟我借钱。看到他面庞黝黑,眼神沧桑的样子,很难与我之前对他的印象联系起来。唯有露出的笑容,残存着少年的模样。
他跟我惯用的一句话就是:“要是我当初也好好读书,生活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
很喜欢一句话。读书吧,纵然一生落魄,但仍享有片刻的快意恩仇,纵然一生平庸,但仍感谢年轻的自己仗义拔剑,人生在世,躯体百斤,但走时,灵魂重了一点点,那就很自豪,这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读书,是自己从容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