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中阳县易地扶贫搬迁 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挪穷窝”与“换新业”并举

●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

●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

●坚持搬迁与减支同步

本报讯(记者 冯海砚)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中阳县坚持挪穷窝与换新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全县2530户7460人按期入住。

一是精准识别,坚持挪穷窝与换新业并举。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符合搬迁条件的移民对象,特别是建档立卡移民户要核对其贫困户信息和人口数,确保不漏一户一人。线上线下保持一致。对确定的搬迁对象及时录入易地搬迁系统,确保线上线下数据一致。科学制定安置方式。围绕“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镇村实施、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去库存”集中安置、进城集中安置、就近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修建“敬老”安置等多种办法,把自然环境恶劣、住房环境差、基础设施差的贫困群众搬出“穷窝”。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发布公告,具备条件的房地产企业自愿报名,相关职能部门严格审查,确定了具体实施企业。各乡镇逐村逐户精准摸底,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将移民安置点、面积等情况及时汇总到实施企业,由企业根据群众意愿量身定做设计户型,由村委具体组织移民户到确定的安置点按自己的意愿自主进行选购住房,确保户房对接。二是精准扶持,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突出“搬得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条主线,采取五种模式,将后续产业发展融入县城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转移就业增收,加大培训力度,让劳动力人人掌握一技之长,引导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进入企业务工,实现稳定收入。目前已安排1100名贫困户劳动力,有的到企业务工,有的到政府购买服务的环卫、保洁、教育保安、生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互助合作增收,组建专业合作社,已有262户贫困户加入了龙头企业牵头的合作社发展养殖、种植业,有276户纳入核桃提质增效示范园区管护,年人均可稳定增收1500元。资产收益增收,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等方式,让搬迁群众“人走地不荒、产业有人管、收入有保障”。产业带动增收,通过带资入企、“3X+4145”带动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实现所有贫困户直接间接通过产业带动脱贫,人均可增收1700元左右。政策兜底,对深度贫困户,纳入低保、光伏收益分配、社会慈善救助范围保增收。三是精准施策,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安置点建立社区党总支,确定一名乡镇党委副书记任党总支书记,实行移民区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等利益问题,健全管理机制、公安、民政、教育、卫计等部门配合,解决好户籍、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升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0月份建成,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精准帮扶,坚持搬迁与减支同步。为了减轻群众搬迁入住成本,企业慷慨捐助保障移民入住。中钢公司投入4500万元,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2116套进行简装或发放装修补助。友盛公司对4户特困贫困户免除移民购房自筹款6.0988万元。此外,设立“爱心超市”,动员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为搬迁户提供沙发、床等简单家具和电视、冰箱等实用家电,切实减轻移民户入住成本,进而提高入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