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精准脱贫

小香菇“撑”起大梦想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每到夏季,交口县的香菇产业便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村里统一建起的棚子,没用我掏一分钱就给我分了一个大棚。前几天刚卖了一次香菇,卖了17000块钱,一个大棚一年可以产五茬香菇,预计挣个2-3万块钱不是问题。”7月末的一天,在交口县石口乡一座夏季香菇种植大棚里,上万根菌棒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香菇,55岁的种植户李四娃穿梭在菌棒架中忙着浇水、采菇,不时回头跟记者说道。李四娃是交口县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身患残疾丧失了劳动力,过去全家的生活就指望着几亩玉米地。直到去年,村里建起香菇大棚,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起了夏菇,没想到首茬香菇就盈利了一万多元。

老李所在的石口乡有1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6300多人,是交口县的一个深度贫困乡镇,目前,全乡瞄准7月至10月香菇产量少的市场空档,大力发展以夏菇为主的夏季食用菌产业,村民们利用庭院及房前屋后大量种植香菇,使小香菇逐渐成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让像李四娃这样的普通群众也获得了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门路”。

“现在石口乡已有3600人参与到食用菌种植,纯收入一年就是3600万。下一步我们准备推动香菇深加工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长期脱贫、致富奔小康,摸索了一条好的路子。”石口乡党委书记武银平介绍说。

交口县地处中纬度的山地性高原地带,年平均气温仅为6.7℃,即便在最热的夏季,平均气温也仅19℃,具有食用菌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条件。每年夏季,当全国大部分香菇产区都因气温太高无法生产时,交口独特的“清凉资源”却为其香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这一稀有资源,近年来,交口县大规模发展夏菇产业,打响了“夏菇之乡”的招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今,交口县的食用菌规模已突破2500万棒,实现产值2亿元。食用菌产业覆盖全部7个乡镇,建成了3个规模化示范园区、5个龙头企业、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形成制菌—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经营格局,为交口县今年决胜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突破5000万棒,带动100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2万元。同时,我们将在食用菌的规划、食用菌技术管理、菌种选育、原材料基地建设、市场的拓展等方面进一步大作文章,确保把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交口县群众的脱贫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交口县政府副县长贺建强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