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从吃穿住行看方山农村巨变

□ 闫吉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方山来说,巨大的变化是与目共睹的。

六十年代的方山县,当时农村是集体化,人们生活水平很低。那会的人吃的是玉米糁糁饭窝窝头、南瓜花饭就苦菜。为了生活,父母在荒山头上开辟土地。当时曾有这样一句谚语:“掏个坡坡,吃个窝窝”。新开垦的山地只能种土豆、早熟谷、糜子,因为那儿土地贫瘠,肥力不足,那会还没有化肥。那时候,我家连小米饭也吃不开,还是东凑西借来的粮食填全家人的肚子,那时的梦想就是能吃上饱饭。那时,我们天天吃的是豆面胡萝卜汤,稀饭窝窝头。有时吃一点高粱饭、豆面钱钱汤调调口味。那会最难忘的一句谚语:“六月六,新麦馒头炒猪肉”。因为农历六月六,正是小麦成熟期,不管穷人富人都要割一斤肉,管饱吃一两顿白面饭,也只有在这时才能真正领略一顿美餐的滋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家家自耕自种,精心作业,户户产量高,彻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到了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吃不只仅限于温饱,美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吃得好、吃得健康才是当代人的追求。

穿

过去我们穿衣服经常是补丁衣服,过年时每人才能买得起一身衣服。平常里这身衣服要是穿破了,父母马上给补补,继续穿,经常是补丁加补丁。正所谓人们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我记忆深处,我还穿过粗布衣服,那是自家用棉花在纺织机上织出的布,用染料染成的。男的是蓝、黑色,女的是红、绿色。后来才有了“的确凉”布料,用布票和钱去买比较便宜。自此以后人们的服装才越来越时尚,越来越靓丽。

在我的幼小心灵中,在农村,每个村的大部分人家都在土窑洞居住,而且土窑洞居住的人还很和谐,吃饭时都像鸟儿一样飞出来聚在一起,边聊边吃,非常有趣。

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致富能人先修了一排排新砖窑,以后家家户户也跟着将积攒的钱全部用来修平房,装饰房屋,将房屋打扮得漂亮整洁,屋内亮堂堂的。人们真正过上了“四面平房不露砖,锅盖盖子朝了天”的新时代宜居生活。

在六七十年代,公路一直是土沙路,高低不平,交通条件十分差。过去人们赶集会时,就是步行。有一次,我为了去大武赶古会,早上10点出发,走走歇歇,到下午5点多才到了。当我在大武找上父母时,两腿发软,又渴又饿,大武当时因缺水,还是卖水时代,喝水是花钱的,我身无分文,只能干瞪眼忍着。

每逢雨季,若是遇上河水上涨时,路更难走。南村有一条大河,当时由于没有大桥,只是有几块木板连接而成的双人刚能行走的简易桥。简易桥都在一块块大石头上架着,一遇洪水就会冲走木板,或淹没桥梁,往往就把行人及车辆阻挡在两岸,直让行人叫苦连天。难怪人们说:“在南村过河真难”。

在1981年经上级部门批准才建起了大桥,以后陆续又建起了峪口大桥、潘家畈大桥、东坡等大桥,终于解决了群众过河难的问题。

现在公路都铺上了油,村村成了水泥路和柏油路,极大地改变了交通条件。

目前,方山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变,再不是以前人们流传的“穷方山烂圪洞灰楼瓦舍大武镇”了,各个乡镇都在变化,城镇逐步向现代化城市推进,商品楼林立,货物十全十美,靓丽多姿。大部分村有了影剧院、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家家有了电话、电视、手机,电脑也陆续搬进了家,大人小孩尽享天伦之乐。真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