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就应该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边疆,去西藏,学好军事基础,建功军营……”9月13日下午,在孝义市欢送进藏新兵座谈会上,进藏新兵代表杨晓辉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所有新兵家长,大多数家长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和自豪,眼眶湿润了。
2时43分,杨晓辉踏上了出征的列车,在他的随行包袱里面装有一摞沉甸甸的信件。这些信件都是在祖国边陲西藏拉萨高原陆军某部服役的哥哥杨鹏辉给他陆陆续续寄来的,每一封都记录着哥哥在边关那头深深的戍边情节,承载着哥哥的希望与寄托。
杨鹏辉、杨晓辉是一对亲兄弟,出生在孝义市驿马乡白家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直教育孩子要爱国家,不能忘记祖国的恩情,有机会就要想着去报效国家。
2013年,哥哥杨鹏辉因几分之差落榜没有能上了大学,就选择报名参军,牢记父母嘱托,奔赴了祖国边陲西藏。在别人的眼里,西藏或许是一个美丽而神圣的地方,风光独特,粗犷而原始,但对于驻扎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部队来说,这里却是“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在这里看不见绿色,更看不见飞鸟,含氧量仅为内地的47%,紫外线辐射却是内地的5倍。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杨鹏辉一待就是5年,经历过水与火的考验,更有生与死的磨砺。
去年四月,杨鹏辉奉命参加一次特殊行动,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堆纳(西藏一地名)一住就是七个月。四月份内地艳阳高照,堆纳却飞雪漫天。战士们住的是单帐篷,在外面走一走,就冻得脸发紫,手脚坚硬,牙齿上下打架。本来属于花季的年纪应是“细皮嫩肉”,可他们手冻得发肿,一个个像小馒头,而且都开了冻疮口子。“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人民军队的一员。”坚定的理想一直支持的杨鹏辉的信念。天为房、地当床,铺一张羊皮或一个棕垫,在零下20℃的环境里露天休息。挖一个地窝子,就是他们驻守无人区里的“豪华标间”!超强的紫外线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直到回到家乡脸上依旧有“可爱”的“高原红”。
从2014年第一次获得“优秀士兵奖章”开始,杨鹏辉就给弟弟杨晓辉写信,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也参军报国。1999年出生的杨晓辉,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从课本中的革命先烈英勇奉献,到抗战影视剧中的英雄人物,从小就种下了一个为国奉献的种子。一封封从西藏边关寄来的家书,一块块写满荣誉的军功章,传递着哥哥戍守边关,建功军营的点滴故事。杨晓辉也在哥哥的点滴进步中满满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觉得保家卫国是自己的责任,自己也应该像哥哥一样去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
2018年当时正值备战高考的杨晓辉再次见证了荣誉和责任,当孝义市人武部等相关部门敲锣打鼓为哥哥送立功喜报时,更坚定了他从军报国的决心。高考一完,他就提交了参军报名表。八月下旬,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中时,父亲问他:“大学录取通知来了,要不你去上大学吧?”父亲的话激起千层浪,杨晓辉悄悄地拨通了哥哥的电话,得知哥哥服役期满,今年即将退伍。哥哥要回来了,边关谁来守?摸着哥哥那一枚枚军功章,他做了一个让人诧异的决定“我去接力守边关”。18岁的年纪,做出了如此的选择,哥哥在遥远的高原为弟弟竖起了大拇指,父母偷偷落泪了,两个儿子相继要去守边关,心里却为他们自豪。“杨家好儿男,代代是英雄,兄弟接力守边关,好样的,没给老爸丢脸。”杨晓辉父亲在心底暗暗地对自己说。
杨晓辉向相关部门递交了进藏申请书。报名、体检、政审、集训。9月13日,哥哥杨鹏辉上午10时宣布了退伍命令,晚上9时踏上了回乡的列车,弟弟杨晓辉于下午3时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列车。他们无缘见面,却驻守相同的地方,为了同一个梦想,戍守边关。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说。这对亲兄弟上演了一场军营接力,他们矢志军营,献身国防,一身橄榄绿的接力,正是对这对兄弟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