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脱贫攻坚专刊

神圪垯村谱神奇

□ 本报记者 梁瑜 张小梅

“打了井吃上了甘甜的清水,一出家门就能看到美丽乡村新建筑,我们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暖人心啊。”9月中旬记者在中阳县下枣林乡神圪垯村采访时,村民康有糕感慨地说。

中阳县神圪垯村,地处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吕梁山腹地,一直以来是纯农业的贫困村。因为经济长期落后,为谋生计,村民们大多外出打工,有着140户人口的传统村落,一度时间常住村民只剩下区区30人。正是党的脱贫攻坚战略,使得这里绽放新颜、再谱神奇。

党建引领促脱贫

变化始于2015年,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青年干部雒峻被派往神圪垯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近三年脚踏实地的工作,神圪垯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村慢慢地变好,就是因为上级派来了雒书记,派来了干实事的干部。”

刚到神圪垯村,雒峻第一时间放下行囊,就向村里的老支书高吉成了解村里具体情况,并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开展调研活动,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通过进门入户走访,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听群众讲真话、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使自己很快融入到群众当中去。雒峻始终坚信,只有第一时间了解清楚村里每一户的情况、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进行帮扶,使扶贫工作有章可循。

正是在雒峻及支部一班人的努力下,神圪垯村的面貌一点一点变化了。2017年11月,雒峻又在支部换届中以全票成功连任。既担任第一书记,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在中阳全县都是个特例,也成为该县扶贫工作的一大创举。重任在肩,雒峻和村干部们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学习材料进行集中学习。通过系统学习,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设施建设助农增收

几年来,村里卯足了劲大干快上,改造人畜饮水、村通路提质改造、完善村级图书室,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实施核桃树提质、发展养殖、建设大棚,技术改造工程节节拔高,群众增收门路越来越宽。2017年底,全村一举实现脱贫摘帽。

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吃水是村民的头等大事。村民日常饮水主要靠旱井里集存的雨水,能吃上清澈的甘泉水是村里几辈人的渴望。脱贫战役打响,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成为扶贫工作队攻坚的主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证和施工建设,终于在2017年7月,建成了一口757米深的水井。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加上用水问题得以解决,村里的坡地、山地重新焕发了生机。走在村中小道上,旁边就是大片大片的核桃林带,枝繁叶茂、绿意盎然。核桃产业已成为神圪公式村的主要增收项目,全村300多人口就有核桃树1200亩,去年村里又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村民们学到了疏雄花增产技术,今年即实现高截换优全覆盖,新嫁接的核桃品种皮薄、果大、出仁率高,可以稳定增产20%以上。村里聘用的护林员,从过去的2名一下子增加到了8名,每名护林员一年的工资收入就达9600元。

建设美丽新农村

2017年底,神圪垯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雒峻和他的一班人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神圪公式“美丽乡村”建设。

神圪垯村林木覆盖率达80%以上,生态环境优越;窑洞院落依山而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2018年5月,这里成功举行“英雄吕梁”摩托车山地越野赛,吸引了近百名越野车手和周边3000多名观众到场。现代气息的时尚赛车与浓郁生动的乡村美景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神圪垯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纯朴的黄土文化,还有我们正在修建的福建土楼样式村史馆、徽派建筑文化墙等,这些都是我们振兴神圪垯村的有力抓手。”雒峻这样介绍。

现在神圪垯村,正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利用宜居环境的优势开拓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朝阳产业,建设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示范村,打造美丽新农村和幸福新家园。

整个神圪垯村都忙碌起来了,李翠珍以前一直是家庭妇女,现在却有了两份工作。农闲时候她在工地食堂帮忙做饭,一个月有1300元的收入。“除了这,俺还是村里的保洁员,维护这整洁漂亮的村子,也有俺的一份力哩。”李翠珍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