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时事·广告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打造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 解德辉 刘小军 王计军 张海威

近年来,交口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为指导思想,以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同步小康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自觉为切入点,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为手段,在创新合作参与、入股分红、就业安置等产业带动模式的同时,因村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以桃红坡镇西交子村为试点,主导打造了香菇种植“房前屋后”新模式,在提升群众参与度,密切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利益链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香菇种植“房前屋后”实践模式。桃红坡镇西交子村位于交口县北部山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人口298户872人。境内地广人稀,资源匮乏,受高寒气候影响,农业产业匮乏,农田广种薄收,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344人,是全县46个整体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在认真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从2016年初起步发展香菇产业,由村干部带头创办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干部众筹及金融扶贫、产业扶贫资金支持,率先建成全村首个集制棒、发菌、种植于一体的香菇种植基地,完成香菇种植10万棒,当年实现整体脱贫。在此基础上,该村引进合作企业,实施了西交子香菇交易市场和2万吨香菇深加工项目。截至目前,全村香菇产业累计建成发菌棚31个,出菇棚100个,交易市场1个,深加工项目1个,完成投资380余万元,参与种植贫困户62户,安置就业70余人,香菇种植达40万棒,实现年产值400余万元,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与此同时,针对贫困群众在村无产业、在外无工作、创业无项目、就业无技能、增收无支撑的“五无”现状,提出“一户一棚菇,脱贫不发愁”目标,依托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引导贫困群众利用庭院及房前屋后种植香菇,构建了香菇种植“房前屋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投资小、易管理,见效快、覆盖广,受到了群众认可。香菇产业迅速辐射全村,形成大项目快速落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的产业扶贫新格局,打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脱贫产业和“庭院经济”,实现了香菇产业带动全覆盖率、贫困群众自主参与率达到76%,为实现稳定脱贫和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菇种植“房前屋后”经验做法。干部引领是关键,干部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传声筒”、是宣传党的政策的“扩音器”、是感知基层冷暖的“温度计”、是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心骨”。面对贫困现状、脱贫任务,西交子村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等不靠、主动上手,带头学干,把香菇产业引进来,做起来,趟出了一条新的产业路子;县农委选派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张海峰任西交子村第一书记,全天驻村帮扶,提供技术保障;镇包村干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统筹政策宣讲、民事协调、社会力量帮扶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县、乡、村三支帮扶队伍,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率先形成“谋发展”、“要脱贫”的浓厚氛围,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产业选择是根本,脱贫最根本要有产业支撑,让贫困群众有业可为,稳定增收。西交子村充分研判发展优劣势,依托独特气候优势,瞄准香菇市场,选准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实施。通过精准组织生产,从每年5月份出菇,延续五个月,最高销价达每斤10元,平均售价每斤7元以上。以户均4000棒种植为例,每棒成本3.5元,至少生产香菇1.5斤,每户单香菇产业就可实现增收28000元,还可享受每棒2元的财政补贴,累计收入达36000元,实现了产业收益最大化,激发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自我发展的热情。模式创新是重点,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量身定制了“房前屋后”香菇种植模式。

此模式运作方式是:其一,针对多数贫困户缺乏技术、不懂市场、发展能力不足的实际,由合作社提供制棒设备、场所、技术,由贫困户在自己房前屋后建棚、制棒、养菌、出菇,再由合作社保底收购。这样群众发展香菇产业有了技术支撑和市场保障,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既降低了直接成本,又降低了准入门槛和生产成本;其二,针对部分群众缺资金、缺项目、发展信心不足问题,由合作社统一垫资制棒、供棒,由贫困户分户管理出菇,再由合作社回收香菇,同时扣除制棒成本。实现了变“送资金”为“送产业”的新转变,既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无钱干事、无事可干问题,又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稳定就业增收。村民韩双狗为单身贫困户,性情懒散,有喝酒嗜好,一直靠政府接济、邻里帮扶勉强度日。去年安排在合作社务工,看到同村香菇种植户售菇增收,自发提出要种植香菇,合作社垫资为其建起了大棚,提供了菌棒,定期技术指导,使其有了产业,有了奔头,有了责任,去年首次种植平菇600棒,实现增收3000元,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典型;其三,通过政策性资金入股分红模式,由政府向合作社注入扶贫产业资金,年可实现分红收益9.6万元,其中8.4万元用于深度贫困群众分红,1.2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产业带动全覆盖和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群众的兜底脱贫。典型示范是法宝,西交子村坚持香菇种植“房前屋后”模式典型引路,一方面加大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政策的支持,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典型选树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先后召开香菇产业恳谈、政策技术宣讲、经验交流等专场会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2016年度首批打造了25户贫困户“房前屋后”香菇种植示范户,建成出菇大棚29个,种植香菇19万棒;2017年进一步扩大到62户,户均种植4000棒,实现当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今年规划发展到100户,实现符合条件贫困户全覆盖。

政策支撑是保障,西交子“房前屋后”香菇产业发展成为交口县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全县普遍推广,遍地开花。近年来,交口县以建设“中国夏菇之乡”为目标,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重点扶贫产业,全面加快发展,预计年内总规模将达到3000万棒。在资金运作上,县财政每年整合投入扶持资金3000万元以上,同时建立金融助推扶贫机制,创新“金融+”10种金融扶贫模式,累计发放食用菌产业金融扶持贷款达1.5亿元;在政策扶持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种植香菇的每棒补助2元,建设出菇棚的每平米补助50元,还可享受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在龙头培育上,食用菌企业、合作社通过带领贫困户种植食用菌及通过给贫困户分红、安置就业、帮助销售及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进行带动面达到60%以上的,在发菌棚建设、冷库建设上加大补助力度,给予企业产业扶贫贷款5%贴息支持,对带动面大、带动效果好的企业每年给予5—10万元的以奖代补;在跟踪服务上,通过签约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为香菇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新品种研发和技术推广;加强产业规划和标准化建设,注册“云梦香菇”,打造地标性区域品牌;引进中国网库集团,建立中国菌棒(夏菇)产业互联网平台,着力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搞好服务,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香菇种植“房前屋后”的实践启示。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精准帮扶,综合施策,充分发挥好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脱贫攻坚及小康建设的内生动力。交口县西交子村“房前屋后”种香菇产业扶贫的实践启示我们:一要强化党建引领和干部带头,以组织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二要强化市场导向作用,以产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三要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以机制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四要强化思想教育作用,以创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五要强化政策支撑作用,以环境活力增强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