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交城

产业致富托起苏家湾村的小康梦

□ 郭 晋

秋天的庞泉沟,风光绮丽、若虚若幻。牛羊爬满坡,马儿满山跑,像是一幅壮美的田园风光画卷。每到深秋,景色更加怡人,落叶松、云杉及白桦、白杨、灌木等竞相变黄变红,更是色彩斑斓,多姿多彩。

苏家湾村位于交城县风景如画的庞泉沟镇南8公里处,大山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但也成为阻隔山里人发展的屏障。过去的苏家湾,房矮路滑,人居环境恶劣,全村耕地970亩,人口430人,贫困户43户,贫困人口95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2.1%,村民大都以养牛为生、农耕为主,生活十分困难,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苏家湾村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在种植业、养殖业上做文章,同时依赖现有的自然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村党支部书记杨继生的话一语中的。

说干就干,2015年5月,苏家湾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杨继生的发展思路,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做出了新的抉择。村“两委”紧紧围绕苏家湾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实际,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狠抓产业发展,实施产业致富;实施政府兜底,实现整体脱贫”的发展思路,并围绕产业发展提出了“突出乡村旅游,壮大畜牧产业,发展药材种植”等措施。

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该村多方争取资金240万元新建欢乐谷景区2.85公里旅游步道和停车场,为全面实施“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同时,户均补助2000元,将全村130户(部分农户共用一处)的厕所全部改造完毕,有效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减少了疾病传播、提高了群众健康度,为发展农家乐、创建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3A级旅游景区奠定了基础。该村还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700万元,大力度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已完成梅窑会护坡、污水管网建设、墙体水泥抹灰、停车场硬化等工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舒适度幸福感,而且安排12户贫困户从事土石方运输、劳务输出,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造血细胞。苏家湾村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今年,该村抓住全县发展山区吊袋木耳种植机会,积极组织发动本村贫困户李星星创办了星意农牧专业合作社,共建3个大棚,带动18户有木耳种植经验的贫困户参与大棚吊袋木耳种植并受益。其余25户贫困户分别加入绿鼎源、顺鑫等合作社,实现吊袋木耳种植贫困户全覆盖,每户年增收1500元。贫困户入股占比100%。同时,引导村民开发庞泉沟野生蘑菇、木耳、沙棘等土特产的采摘销售,带动全体村民增收,户均年增收8000元。

该村还创新养殖模式,依托全县最早成立的以集体为主的新发农牧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整合零散资源,请专家搞培训、改技术,将世界著名的法国高端肉牛品种金色阿奎丹引种到苏家湾,经改良后,屠宰净肉率达到60%以上,饲料利用率比国内现有品种高出15%,改良后较改良前活挂每斤多收入3-5元。2018年全村肉牛存栏550头,其中贫困户养牛62头。同时,合作社安排3名贫困户参与合作社放牛,从5月初到10月底的半年间,人均可增加工资性收入20000元左右。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养殖占比达到72.09%。

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苏家湾村委积极对接旅行社和“华北第一漂”等旅游景区景点,为村民争取就业机会。据了解,2018年苏家湾欢乐谷景区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6户就业30-50人。旅游公司主动吸纳5户贫困户在欢乐谷务工,安排2户贫困户在农家乐务工。

目前,苏家湾村通过积极探索多种增收渠道,为贫困户创造多种就业途径,已经实现全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其中种植业100%,养殖业72.09%,旅游业16.28%,采摘业30.23%,公益性岗位25.58%,村内务工16.28%,劳务输出25.58%,金融扶贫53.49%,通过产业帮扶,苏家湾村巩固脱贫成效显著。

如今的苏家湾,一排排新瓦房掩映在群山之中。到处都是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养牛、养羊,开办农家乐的热闹景像……

"我们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注重因地制宜,用好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做到真脱贫、不返贫,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杨继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