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县域·离石

蔬菜种植成脱贫致富“摇钱树”

——记离石区西属巴街道许家山村蔬菜种植户白在峰

白在峰在院子里采摘蔬菜。

□ 文/图 姜利文

脱贫攻坚,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离石区西属巴街道许家山村的白在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过自身努力靠种植蔬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山上种菜,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今年57岁的白在峰在几年前与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每年的收成刚够糊口,还要供孩子们上学,生活压力很重。自从村里打了深井引水上山后,白在峰就动起了种植蔬菜的心思。“人们都说平川村种的蔬菜好吃,难道山上种的蔬菜就不好吃吗?”白在峰说,平川村靠种蔬菜发家致富的事他听说的太多了,现在村里解决了水源问题,山上种菜已没有制约因素,他就想试一试,不能老是等着扶贫。

在村委主任李荣贵的大力支持下,白在峰在自家院子里盖起了温棚,开始尝试育苗。“育苗是个细致活,温度和湿度都要恰到好处。光有温度,湿度达不到容易烧死。湿度太大,易发生病害。”白在峰介绍说,头一年不敢种,西红柿仅试种了500株。由于对种植技术把握不准,整体产量不高,但有的西红柿单株产量很高,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科学种植,农家蔬菜价量齐升

不服输的白在峰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掌握了种菜技术就会有出路。他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积极参加街道、村委组织的技术培训,自己购买相关书籍钻研,甚至还学会了在网上查找视频资料进行学习。

“就拿种植西红柿来说吧,株距不能低于0.7米,行距不能低于0.8米。种得太密影响产量,种得太稀浪费土地。还有,每一个侧枝上留果不能超过4颗,超过4颗果实就长不大。”白在峰说,他和妻子像照料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这些“宝贝”,浇水、施肥、打掐,每天从早忙到晚,累得回到家里倒头就呼呼大睡。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白在峰现在已成了许家山村的种植能手了。“病虫害防治是关键,只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一般不会有大问题。”白在峰说,他现在每年的育苗发苗率不低于80%-90%,不存在死苗烧苗现象。水引到地里后全部采用滴灌,可自由控制水量,不必担心天旱死苗。每亩地都用的上好鸡粪,至少施肥5—6方。底肥充足,水源不断,再加上精心管护,白在峰种的蔬菜不仅口感好,还非常鲜嫩。

“现在掌握了种植技术,种地都越来越有心劲了。”白在峰说,他一亩地种了2000株西红柿,一株单产收入可达8元,亩收入至少 1.5万元-1.6万元,最高可达2万元。今年他的单颗西红柿产量最高达1.5斤,西红柿色美质优,就连批发价都没有低过1.5元。采摘最高峰时,日产西红柿1000余斤20多箱,日收入可达1400元—1500元。

扩大规模,打响蔬菜基地品牌

付出终有回报,勤劳的白在峰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现在,他田里的蔬菜品种也越来越多,西葫芦、豆角、辣椒、西瓜、甜瓜、秋葵、青椒、西兰花……种类竟然达25种。“今年我试种了200枝秋葵,这个新品种不但种起来省工,而且经济效益还高,按每斤售价8元算,平均每枝就能卖20元。”白在峰高兴地算起了经济账,他今年种的5亩蔬菜,年净收入可达5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许家山村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了种菜行列。村委还成立了许家山村旱作蔬菜采摘基地,面积达120亩,不但使种植规模得到了扩大,集约化管理也使产出效率更高,能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增收致富的队伍中来。

“我们村的菜质优价廉,销路不愁。在市场上一听说许家山的菜总是早早就被市民们抢购一空,有的菜还需要电话提前预定。明年我们打算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收入。”村支书白在德欣喜地说,现在全村人家家都购买了运菜车,大家欢欢喜喜地拉上一车菜进城,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村民们种植蔬菜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就连村里的玉米种植大户80亩玉米都不种了,也成为了种菜大军中的一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许家山的村民们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华丽转变,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脱贫。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通过奋斗出来的幸福,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