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政教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 李毓芬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同媒体的多种功能被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传统传媒产业奠定了一个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就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合融媒体发展的特点,为传统传媒产业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融媒体时代媒体产业发展概述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传统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首先是传统媒体的资源大量流失。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下,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才能接收到信息,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其次,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传统媒体主要是依靠发行量来产生经济效益。由于传统媒体的资源大量流失,这样就导致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急剧降低,诸多原因都使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受到了影响。

二、电视媒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电视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媒介产品的制造者甚至媒介品牌的塑造者。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被称作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和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是传播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理解受众对媒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传播。只有了解了现阶段我国电视媒体受众的整体特征,不同类型节目受众的行为特点、受众对电视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状况,才能在电视媒体的节目制作、投放研究中做到有的放矢。尽管目前央视、省台、市台和各省已星电视频道较多,观众选择节目余地大,行业相互竞争激烈。但是电视媒体必须要“迎难而上”,确定自己的主要受众群,进而了解、适应并不断稳固地位。

三、融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面向全媒体多做互动节目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要想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潜能,突破以往电视新闻重内容轻形态、重生产轻传播的局限,实现从内容传播到内容营销的视角转变;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补效应”不断增强、“动态聚合”特征不断凸显的新趋势,把节目当做产品,把观众当做用户,创造足够多的场景优化电视新闻传播,让用户与正在播出的内容互动起来。

(二)建立良好传授关系

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受众多元化信息诉求、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新媒体移动化、社交化、分众化传播趋势,促使电视媒体发生变化,从传统模式慢慢转变到现在的模式,这是电视媒体的回归,也是建立良好传授关系、实现有效传播的开端。因此,电视媒体节目要一改传统模式思维,多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把观众带入故事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让电视媒体亲民、接地气,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

除了利用视频连线和在线互动的方式外,电视媒体还可通过虚实景结合的播报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把虚实结合这种方式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以让观众对电视大学有新的改观,克服原有的画面局限,使电视媒体节目更直观、形象的映入观众眼帘。

(四)建设新媒体下的改革内容

一是将县(市)级广播电视台、县(市)级党委政府开办的网站、内部报刊、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所有县(市)域公共媒体资源合并在一起。

二是以县(市)广播电视台为基础,建立县级融媒体中心。

三是打破原有各媒体平台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进一步推动内容、平台、渠道、数据、技术、人才、机制、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四是严格执行采编和经营“两分开”制度,新闻采编人员不得从事任何经营活动,经营活动成立专门的公司来运作。县级媒体的主业是宣传。

五是改革绩效分配制度,一线采编人员实行灵活的绩效工资制,革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吃大锅饭”的痼疾。

六是在用人上要打破身份限制,强化正向激励,打通编外人才的成长通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县级融媒体中心。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一种新型的传媒单位,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是传媒单位在市场规则下自由兼并整合而成的经济产物,而是在国家体制和统一改革格局下建立的县级新型传媒单位。因此,广播电视系统应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基础和主体力量,顺应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满足当地百姓对媒体的新需求。

(作者单位:孝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