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聚焦 精准发力

——孝义市人武部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纪事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通讯员 王海明 马慧鑫

“建档立卡”“闭合回路”“全程追溯”,这些科学方法怎么能和退役军人安置结合起来?近日,记者在连续六次荣获“山西省双拥模范城”的孝义市迎接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创建考核现场找出了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近年来,作为“娘家人”的孝义市人武部怎样尽心尽力做好做实“娘家人”工作,多年持续打出“送新迎老”组合拳,画好了兵员征集的闭合回路,坚持在新兵征集、教育管理、退役推荐安置上一体筹划、长远布局,全程关注、各阶段介入,充分掌握每名新兵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到部队以后所学的各项技能、考取证书,组织返乡退役士兵先参加乡镇、街道的社区实习、公益活动,最后结合个人实际情况,量身推荐就业,取得了良好效果,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营造出浓厚的参军光荣、回乡也光荣的氛围。孝义市人武部政治委员梁敬修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全市共推荐退役士兵就业260余人次,对2013年以来符合安置条件的26名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全部进行安置,安置率达100%。”

建档立卡,掌握好新兵底数基数

在孝义市人武部,记者见到了2018年入伍新兵档案,这个档案是人武部为每名新兵设计制作的,内容要比部队征兵政审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新兵基本信息、社会关系、个人特长等,还有参军方向、服役专业、所学技能、参加大项任务表现,以及取得的荣誉证书复印件。他们根据入伍战士的学历不同为其制定学习计划,分时间段提醒指导新兵参加各种考试,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积极联系学校完成保留学籍和学费补偿等事宜。结合春节、中秋等节日走进战士家庭,为他们亲属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了解孩子和家人联系情况,拍摄、录制短片。提前对所有准新兵开展为期一周的全封闭适应性训练,邀请抗战老战士带领他们走进红色革命纪念展馆、抗日模范村,讲述抗战老故事,引导他们熟悉红色历史,坚定他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在做好新兵工作同时开展对落选青年的暖心工程,组织落选青年来人武部“坐一坐、聊一聊”,从多方面对落选青年进行教育引导,分析落选原因,帮助走出阴影。

人武部部长李义生介绍,“这样实时掌握基数底数,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已经连续实施了6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立这样的新兵档案,便于为新兵针对性地选择服役方向、推荐合适的军兵种,同时也利于部队按优分配兵员,当然最主要的是能够有效指导新兵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

就业指导,推荐好退役回乡兵

退役军人报到登记后,市人武部立即推荐到复转军人服务中心,为所有复退军人完善个人档案,结合新兵入伍资料,继续从个人简历、培训技能、诉求需要、子女就业等八个方面进行归档;为复退军人提供详细的优抚政策,对家庭有困难的给予救助和关心。协调市民政局开展修理、驾驶、机械操作等专业技能培训班,定期组织复退军人进行技能培训,劳动部门颁发技能鉴定证书,为就业提供有力保证。建立复退军人微信群,收集整理他们的基本情况、技能专长以及求职意向等信息,并与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搭建起复退军人与用人单位的桥梁,每年12月份举行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推荐安排就业。根据他们的原籍或家庭常住地,推荐到就近的乡镇、街道社区从事公益性岗位体验,引导复退军人参与社会建设,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国防教育、安排参与学生军训、执行市政府赋予的应急救援任务,为社区、街道贡献自己的力量。

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看似很难,其实处处有道路。优秀退役军人、金岩集团董事长温克忠是退役军人的就业导师,他每年都会结合自身创业经历为退役军人进行专题培训。

打开孝义市人武部军事科长吴劭昱的2018退役军人微信圈,我们看到,这里面除了人武部干部、退役军人,还活跃着市安置办、东义集团、双创基地等不少用人单位,随时发布着各种培训、招聘信息。

今年是孝义市举办的第五届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服役5年、刚刚退役回孝的宋禹潮是一名新闻报道员,听说今年前来招聘的企事业单位由原来的三十多家变成百十多家后,迫不及待地揣上自己的简历、作品、技能证书就直奔人武部来报名。

对于退役战士来说,返乡就业之初的信息和平台很重要,人武部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通了他们成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兜底操作,扶持好自主创业者

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在孝义市胜溪惠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记者应邀参加了市人武部筹办的“胜溪农夫·孝义市首届柿子文化节”。抓眼球的文化长廊、标准化的晾晒大棚、纯自然的摄影画展,还有络绎不绝的群众游客,带活了乡村经济、更带回了在外创业青年,由“大迁徙”变成了“回流潮”。

2017年9月,人武部扶持成立了山西省首个柿子专业合作社,也是山西省唯一拥有柿子柿饼生产资质的合作社,吸收贫困户、退役军人等30余人入股,使265名柿农、贫困户、退伍兵稳定就业。

56岁的老退伍兵纽红辉经营10亩柿园,过去一直是守着“金果果”过着穷日子,就是因为“柿贱伤农”。今年,合作社以高于往年一倍的价格全数收购柿子,老纽仅柿子就收入12000元。面对过去、现在迥然不同的境遇,纽红辉回忆起了过往,“年轻时候不打工没活法,一家五口人,指望那一树树柿子根本养不活。每年柿子成熟了,也就拣能够得着的地方摘一些,够自己吃就行。高处的果就不摘了,摘下来也不好保存,即便能及时卖掉,一斤也就2、3毛钱,去年也才卖到5、6毛钱,卖不得几个钱,还不够花得功夫气力。”

据了解,全孝义市600多个农业合作社,全部都吸收年龄较大、劳动力较弱的返乡农村退役军人参股,他们通过售卖农产品、参与股份、参加劳动获得分红、保障收入。

孝义市人武部在送走新兵后又马不停蹄在为复退军人牵线搭桥上下功夫,形成了完整的闭合回路,他们在政策扶持上找路子,不等不靠牵头协调多部门出台创业优惠方案,完善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大力开展“订单式”教育和培训,一对一结对子、党员与复退军人联谊;在方法手段上做提高,对自主创业的邀请商业精英、学校导师、企业家等集中授课,就日常经营管理中注意的事项和相关的知识等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的产品或项目,引导走上创业之路;解决、维护复退军人合法权利,处理涉法纠纷,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得到保障,探索出了一条“双拥互助、互利共赢”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