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德辉 张彩峰
交城是吕梁的东大门、太原的近郊县,国土面积1822.1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川少,8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总面积7.2%的平川区域,且产业门类多元,环保欠账多,监管任务重,今年1-3月份两次进入全省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后10位。面对转型发展与环保提标的双重压力,交城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系统顶层设计,创新行业治理机制,强化政府服务监管,激发企业环保动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筹、系统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政府推动与企业自主相促进、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相统一的环保治理新路径。4月份至今,交城环境空气质量稳定退出全省后10位,基本稳定在全省中游,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经济稳定健康增长,前三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11.8%、48.62%,实现了县域经济与环保改造同向发展,持续两年的环保治理取得预期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环保治理新机制
交城县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打造“美丽交城”的根本遵循,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针对8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损害环境、破坏生态等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监管机制,努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环保治理互促互进。强化政府监管的服务作用。变过去单一的“高压严管”为“疏堵结合”,以服务引领监管,把强化服务贯穿政府监管全过程。聚焦工业、大气、水污染“三大顽疾”,聘请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全县环保工作把脉问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构建环保顶层设计治理机制;聘请省铸造协会、省化工协会、省建材工业协会、南京普信环保公司等专业技术团队担任县政府“环保管家”,为铸造、机加工、化工、建材、洗煤等传统产业,分类制定提标改造方案,由专业人员入企指导,“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整改措施,分批次推进整改。发挥企业强化环保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先进县市考察观摩、选树典型引路示范等方式,教育引导企业家正确看待环保问题,切实扭转“企业盈利与环境保护对立”的错误认识。近三年,全县工业企业环保直接投入达15亿元,仅2017年五大焦化厂升级改造投入就达5.5亿元。我县鑫冲特种铸钢厂今年5月初停产改造,6月底达标投产,提标改造后企业订单增加了20%以上,全年预计销售收入增加1000万元,利润增加120余万元,环保改造停产两个月,不但没有影响企业效益,反而大大助推了企业高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调动职工的监管作用。针对以往企业职工关心收入多、关心工作环境少的状况,在全县职工队伍中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开通环境违法问题有奖举报电话,大中型企业车间班组普遍设立了环保专职人员,建立了企业环保效益与职工报酬挂钩机制,职工生产工作环境极大改观,昔日的“小花脸”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更加坚定了职工参与环保治理的自觉性。
实施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
坚持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水污染防治方面,大力实施“1+3+76”净水行动。“1”是启动汾河支流磁窑河水质改善截污治理“一号工程”。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完成可研设计,工程完工后将全面改善磁窑河水质,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让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标,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美景,作出交城应有的贡献。“3”是建设3个污水处理厂。投资5000万元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实现城区污水收集全覆盖;投资5.8亿元建设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1.5万吨已投用,日处理工业污水8000余吨;投资3100万元上马西营污水处理厂,对西营镇5个村生活污水以及豆腐、粉条小作坊生产污水进行收集处置。“76”是大力整治76户涉水企业。目前已有44户涉水企业接入开发区污水收集管网,实现了零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县城中心区域高污染散煤及烟煤制品“清零”行动,通过国锦煤电二期供热工程和华鑫电厂收购改造,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新增供暖用户5000户;投资8054万元,启动城区“煤改气”集中供热工程,新建燃气热力站12座,新增供热面积28万平方米、供热用户2830户;对集中供热或煤改气尚未覆盖区域住户,由政府统一补贴采购型煤,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出台《禁止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严禁焚烧秸秆垃圾废物》,组建扬尘污染防治监管队伍,开展秸杆焚烧、露天烧烤、煤场料场堆场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建立道路保洁长效机制,构建全覆盖、网格化扬尘防治监管体系。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投资2亿元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投资1500万元开展边山工业固废集中整治。针对历史形成的水峪贯西冶河沿线采矿企业废渣堆积问题,实施西冶河流域造地项目200亩,恢复河流沿线生态。
坚持因企施策,分类整改不搞“一刀切”
站在加强政治和作风建设的高度,切实纠正环保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一停了之、一关了之”和“以产业划线、以区域设界”问题。逐企业研判。坚持“转型发展一批、整改提升一批、淘汰取缔一批”原则,对存在转型升级空间的企业,由主管部门组织产业专家协同会诊,开具“治病良方”,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对工艺落后、需提标改造的企业,完善手续,规范整治,限期交账;对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坚决取缔淘汰。分行业推进。按照“三个一批”思路,该县把握节奏,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坚决不搞“一刀切”。5-8月份,对226户铸造、化工、建材、储洗煤企业进行了分类整治;9月初,对453户机加工、木材加工企业开展分类整治;9月下旬,对426户汽修厂、餐饮饭店、豆腐粉条小作坊等企业进行整治;11月份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边督边改工作,开展企业环保问题再起底,列入整改提升企业229户,淘汰取缔158户,易地搬迁74户。差异化整治。对列入提升改造的企业,坚持“四个自主”“两个必须”原则,“四个自主”,即整改不整改企业自主,凡不提交《整改申请报告》的,视为放弃整改,采取断电措施;整改方案制定企业自主,可自行聘请专家制定方案,也可通过政府聘用的“环保管家”制定方案;选用专家企业自主,可自主联系聘请环保专家,也可选择政府统一聘用的环保专家;环保设备订购企业自主,遵循市场化原则,政府不指定、不参与。“两个必须”,即整改方案必须经县环保整治领导组统一审核,整改结束必须经县环保验收合格方能生产,杜绝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目前,已有83%的企业实现验收复产。
发展环保产业,接链补环实现“吃干榨尽”
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接链补环,吃干榨尽。针对开发区企业固废处理问题,引进北京中晶科技有限公司上马绿色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年可消纳二氧化硫10.5万吨、氮氧化物1000吨、工业固废80万吨,生产晶板800万平米、美巢保温板30万立方、晶砖50万立方米,新增产值 14.8亿元、税收2.31亿元,目前一期已竣工投产,昔日的工业废弃物成了新型建材走俏市场。针对焦化企业产生的大量脱硫脱氰废液,引进瑞赛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马深加工项目,利用废液生产绿色矿山药剂和药物中间体,每年可新增产值5亿元,新增税收2300万元。引进北京科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马开发区4.0智慧环保岛项目,利用气化技术对渣盐、危险废物等进行资源化处理,产生的燃料气、蒸汽供企业循环利用。这些环保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环境保护难题,而且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依托环保攻坚“挤出效应”,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腾笼换鸟。引进中鼎云铸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集科技成果转化、铸造产业线上线下服务、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创新培训为一体的中鼎科技园,已申报为省科技厅众创空间;中科正泰与太原科技大学联合成立“3D砂型打印机智能制造”研发应用中心,推动“交城铸造”向“交城智造”转变。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户,占到吕梁市的一半以上,近期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首批、全省唯一的“创新型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