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雅萍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380万吕梁儿女向贫困发起总攻,攻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广大干部群众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背水一战的决心、抓铁有痕的作风,在迈向全面小康路上展示出了新时期的吕梁精神。
这是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从市级领导到乡村干部,人人种好“责任田”“承包地”,不脱贫不脱钩,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2018年,全市上下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5个贫困县摘帽、12.7万人减贫年度目标,深入实施“3545”行动计划,书写出优异的脱贫攻坚“吕梁答卷”。
使命如山,号角催阵。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
打赢脱贫攻坚战越是进行到关键时刻,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
把最主要的精力聚焦到一线。全市上下逐级签订责任书3216份,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一起抓、挂图作战、痕迹管理、严格督查考核“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和落实机制。积极配合省委脱贫攻坚督导组开展工作,组建了4个市委脱贫攻坚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推动责任落实。
把最精干的力量用到一线。全市1951支扶贫工作队、6091名工作队队员、1833名第一书记驻村,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全覆盖。继孝义、汾阳、文水帮扶临县、石楼、岚县后,确定中阳帮扶方山,柳林16户企业帮扶兴县24个贫困村。全市351户企业帮扶540个贫困村。
把最雄厚的资金补充到一线。出台《关于攻坚深度贫困加大财政投入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新增财力的50%用于攻坚深度贫困,市财政每年安排1.8亿元脱贫攻坚专项资金,对贫困县脱贫摘帽当年给予一次性补助,2018年全市财政扶贫资金达28.59亿元。
“我已经连续两周没回家了,要把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真的不容易。”吕梁日报社驻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第一书记任昱的工作状态是我市无数帮扶干部的缩影。
谋在实处,干在实处,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战,在吕梁,没有一个党员干部是局外人、旁观者。人人都成了天经地义的主角、责无旁贷的斗士。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全市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各项举措落在实处
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一村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脱贫措施。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留“死角”、找准“路子”,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
“以前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干了一年也不知道是赔是赚。现在驻村第一书记帮我们算清了收支账,让我们学会如何生产和经营。”贫困户康明泉深有感触。
精准、精准、再精准。2018年,我市进一步用好“绣花”针,练好“绣花”功。
聚焦生态扶贫。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做法,探索开展了林地经营权量化入股合作社或造林企业的试点,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广泛开展合作社造林,深入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三个100万亩”,目前,完成荒山造林93.8万亩、退耕还林101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17万亩,1121个合作社、2.8万贫困社员参与造林,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聚焦特色产业扶贫。加快临县红枣、兴县小杂粮、岚县马铃薯、方山中药材、石楼蜂蜜、交口食用菌等“一县一业”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贫困村实现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五有”目标。狠抓农产品产销对接,2018年4月、9月举办了两届吕梁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和贸易销售协议总额分别达223.62亿元、79.15亿元。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围绕“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利用新村旧村两种资源,开辟产业就业增收渠道,目前,全市规划应搬尽搬的87个安置点全部开工,竣工77个,入住7.26万人;公共服务配套完成65个,产业配套完成64个;报批复垦土地8100亩,已复垦土地3148亩。
聚焦“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建成10个培训基地、52个城市就业联络部,2018年培训7期13262人,实现就业7739人。累计培训21期36376人,实现就业18961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
聚焦光伏扶贫。2018年建成总规模416.68MW285座联村电站和5座地面集中电站,1000多个贫困村、4.8万贫困户受益。
聚焦金融扶贫。与国家农发行合作创造风险补偿产业扶贫贷款“吕梁模式”,为57户龙头企业发放贷款4.05亿元。大力推进“合作社+贫困户+基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金融扶贫模式,全市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82.73亿元,2018年达到63.2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近30亿元,覆盖贫困户6.1万户,2018年达到11.9亿元,覆盖贫困户2.3万户。
誓要拔穷根、摘穷帽。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明显进展,一个个贫困村在吕梁山区深处迎来巨变。
筑牢基础,深化改革。各级各部门持续发力,破解发展难题,为扶贫注入更多“活水”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能蓬勃向上,往往是因为基础打得牢,并且能抓住关键时点,适时改革创新。
到2020年和全国一道实现脱贫,这对“一穷二白”的吕梁来说,绝非易事。
达非常之目标,当有非常之举措。吕梁首先筑牢攻坚深度贫困的基础。围绕健康扶贫,对大病、重病、慢病贫困患者分类救治率达99.7%以上,贫困患者3.3万余人次在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中受益。围绕教育扶贫,实现学前到大学各阶段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20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受益。围绕公共设施建设,5个摘帽县路、水、电、网及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达标工程基本完成。围绕兜底扶贫,建立了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围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开展了脱贫攻坚年度人物事迹展演、“吕梁山护工”脱贫致富事迹巡演,引深了“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普遍开办了乡村农民夜校。
筑牢基础,涉滩试水。吕梁各级各部门用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创造精准脱贫的“吕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市“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我市生态脱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充分肯定我市健康扶贫做法。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对我市光伏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光伏扶贫从这里起步,在全国推广。”
——我市与国家农发行合作创造了风险补偿产业扶贫贷款“吕梁模式”。交口县“一保通”经验在全省推广。
——“吕梁山护工”成为一张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片。
——全市特色扶贫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与市场培训会、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年会分别在我市交口、岚县举行。
鼓点声声急,催人步步紧。从2018年年2月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大会,6月总结推广中阳脱贫摘帽经验,召开全市现场推进会,7月召开全市民营企业精准扶贫推进会,9月召开脱贫攻坚对标提升“百日行动”动员大会,到如今岚县、方山县、交口县、离石区、交城县严格按照摘帽退出时序,完成线下和线上相关工作,进入临检状态,全市上下合力攻坚,决胜脱贫攻坚号角吹得分外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