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柳林

小扫帚染红山村 扫出大收益

产业脱贫路上的“柳林故事”

“扫帚都入库了,现在就等着收钱了。”贾家垣乡曹家沟村村民冯玉庭在扫帚仓库前高兴地说。曹家沟村很多村民都和老冯一样,今年的收入稳稳的,而这都得益于县环卫中心帮助村里发展起来的扫帚产业。

曹家沟村1135人,1000多亩地,可以说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主导产业,村民收入微薄,生活困难。多年来,群众苦于找不到致富的路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环卫中心驻村帮扶工作队决心通过发展扫帚种植产业,帮助村民脱贫。村里2016年成立了绿洋扶贫攻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200元流转76亩土地,然后给贫困户分红,地分给个人种植,个人需每亩交200元。13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形式入股的方式,全部加入合作社。针对村民对扫帚种植技术不精的情况,县环卫中心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培训,对耕地、施底肥及来年的品种选购和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全程跟踪服务指导。以“合作社+种植户+环卫中心”的模式运作,由合作社和环卫中心签订收购合同,种植户和合作社签订收购意向书,扫帚收获后统一由合作社清点验收入库,由环卫中心收购,多余的环卫中心负责外销,保证合作社和种植户的利益不受损失。村里的12户贫困户的12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户分红3000元。种植扫帚分红1000元。合作社用工优先贫困户,平均每天130元。2017年种植扫帚120亩,今年达到了220亩。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明明介绍说:“今年的220亩扫帚经济价值有70万元左右。明年我们计划发展到400亩左右,争取经济价值能翻番。现在我们的扫帚都出名了,销路一点都不愁,河北都有客户过来购买呢。”“明年我们计划发展观光旅游,举办扫帚节,收获期扫帚变红,所以主题就定为:扫帚红了!”

小人物上下联结 推动大产业

走遍了陈家湾乡的沟沟峁峁,谁家需要什么农资了,哪些粮食卖不了了,49岁的杨喜照都能了解到,及时提供帮助。中垣村由于地处偏远,消息闭塞,村民范大爷种的谷子卖不出去,都拿来喂了羊,杨喜照通过合作社安排在村里的信息员得到信息后赶来,及时帮范大爷卖了粮食,解决了生活困难。周边乡镇的农户家里也经常出现杨喜照清瘦却坚毅的身影,大家都知道他是这一带的“能人”。

柳林县垣银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成立11年来,负责人杨喜照摸索出了这样的模式:统一耕作,统一应用新品种,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形成一条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以合作社的示范作用,在周边村优先选定发展贫困村,形成一村有合作社一个基地,一个基地有一个能人负责,一个能人负责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通过对参与种植的贫困户垫付农资,合作社承担的8+2产业优先支持,组织技术培训,免费推广优良品种等方法,使合作社与贫困户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增收的好路子。

杨喜照介绍说:“前年,我们联合农户种植优质谷子2000亩,总产量达750吨,合作社销售330吨,收入148万元,社员平均增收1700元。去年,给汾酒厂种植3000亩酿酒专用高粱,合作社销售83.5吨,收入43.42万元,社员平均增收2100元。今年与长治谷子所联合为晋谷40号育种,有60多亩,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并且以高于市场价0.2元包销。”垣银合作社收入除向社员分红,支付管理费外,还按12%提取发展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在合作社院内,谷子脱粒机、核桃分级机、内燃机动力喷雾器、微耕机等一应俱全。地上的高粱堆上放着一条长长的粗管子,杨喜照解释,这是吸粮用的,这几天高粱收回来后,经过分级加工正准备送到汾酒集团,今年的保护价是每斤1元,农户收入有保障。 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