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浅谈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

□ 杨宝隆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当今社会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效果显著的主流媒体,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媒体种类不断增多,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媒体原有格局和传播方式已经改变,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目前初具规模,成为发展趋势,广播电视“一支独秀”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在当前我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实践下,如何摆脱县级广播电视台所面临的困境?笔者粗浅谈谈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

一、创收才是硬道理

县级广播电视台大多属于差额事业单位,也有部分属于全额事业单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除少数经济发达的县市,广播电视台境况稍好,大多数县级广播电视台处于勉强度日的地步,甚至有些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生存状态。所以县级广播电视台在完成好宣传任务的同时,创收才是硬道理,才能继续生存发展。

二、办好节目才能创收

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才能摆脱创收的困境呢?从新闻的接近性上来看,县级广播电视台离群众和受众最近,在信息传播上受风土人情和语言沟通上的限制较少,依托地域文化色彩创办地方特色品牌节目,通过老百姓自己讲述身边的新鲜事,把观点看法渗透给受众,不仅使得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在新闻内容上也做到推陈出新。县级广播电视台覆盖面窄,但是“窄”代表的也可是专一,信息能够直接作用于关系受众,对于关系受众来说,服务类信息无可厚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媒介间的竞争仍会非常激烈,县级广播电视台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淘汰大战。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向城镇化转移,同时给县级广播电视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盈利的可能性和可观性。所以县级广播电视台必须更新观念,依托政策优势,创优节目理念,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改革才能有动力

人事制度改革灵活运用全员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改革分配制度,实行评聘分离,已有职称只能作为档案工资,凭现实的岗位、现实工作表现和实际作用享受职称待遇,打破工资制度,少部分固定,多部分浮动,按劳取酬,按质取酬;改革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签订管理责任书,责任与工资挂钩;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以适应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大力推行聘用制度,建立单位与个人之间以聘用合同管理为基础的平等人事关系;打破身份管理权限,建立包括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培训为内容的岗位管理制度,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以岗位工资为核心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业务培训是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改革中既不能一刀切式大换血,切掉从业不专的“老同志”,又不能让他们安于现状,无所事事。要从本质上摆脱这种现状,全员培训,分类考核,势在必行;大多数县级广播电视台待遇低,条件差,外专里不专的门外汉在摸索中上手,进而导致了节目质量上不去,制作效率不高,工作中完不成传帮带。既然不能有效聘请人才组建队伍,就必须培养人才、扩大队伍,在不放弃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定期举办采编播技术培训班,对在职职工进行培训考核,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从本质上改进工作作风,鼓励创新意识,注重业务骨干的培养,给予适当的待遇,防止人才二度流失;强化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提高对新闻工作的热爱程度,以“热度”考核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是一次走出困境的机会,在国家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兴融媒体建设大发展的前提下,如何能够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所有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严峻考验。

(作者单位:孝义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