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武建娥:胡兰精神照我行

□ 马智勇

弹指一挥间,不经意回眸中,武建娥已在教育战线工作35年。30多年的心路历程,她一步一步走得踏实稳健。付出了辛苦,也收获着快乐。

迎着改革开放蓬勃升起的朝阳,她怀着憧憬与希望考入了汾阳师范。1984年学有所成毕业分配到刘胡兰八年制学校任教。

刚踏上这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加上对第一份工作的激情,敬畏英雄、敬畏工作之情油然而生。她带着初中班,总觉得知识永远不够用。当时,比较前卫的提法就是“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 。于是她加倍努力获取更多知识。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1987年组织上批准加入党组织,于是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990年,本想在初中干出一教学业绩的她,接到了上级的一纸任命书——当刘胡兰小学校长。“对我来说,这是多么重的担子,又是多光荣的任务啊!我的心里实在没底。领导找我谈话,村干部支持我。我又是刘胡兰村的媳妇,重担责任与地域感情,竟然找不出推辞的理由,经过几天几夜的思想斗争,最终当起了这副担子”。是啊,这一干便是16年!

从中学教学一线步入小学管理一线,从士兵转变为指挥员,武建娥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不给自己丢脸,要利用好红色教育维护刘胡兰小学的声誉,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提高教学质量,向孩子们和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精神上我们从来不缺乏激励,因为在刘胡兰小学当老师足以让大家自豪。那是一份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萦绕在身边的潜在动能。”当农村学校的校长,还必须掌握一项基本功,就是学会和村干部打交道。村里支持,学校的后勤便能得到保障,老师们的激情干劲能及时迸发出来,团队的执行力也能整体体现出来。当年就来个“开门红”,连续四年共八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成绩都排名全镇第一,为以后常态化延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回想起当年,武建娥一脸自豪。

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况是刘胡兰小学?为此,她把德育工作作为建筑师生人格成长的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刘胡兰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受到红色思想熏陶。1991年,刘胡兰小学作为英雄学校参加了全国读书活动,获得了金奖。武建娥受到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在中南海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当我看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刘胡兰精神的熏陶下,在红色基因的浸染中茁壮成长,心里是满满的自豪。”

在刘胡兰小学的16年里,班子成员给了武建娥莫大的支持。“记得刚当校长时,中心校把董明同志派来给我做副手。他兢兢业业与其他成员支持我的工作,为了学校发展付出了太多努力。团结诞生希望,凝聚产生力量。学校要持续发展,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毕竟是一个人,我要努力把一个人变成一班人,变成一群人,变成一校人,想法子发挥大家的力量,各项工作才能做得扎实有效。”其中,她认为关键是要有正义有爱心,充满正能量。从来不把个人的怨怒负面情绪带给老师和团队,不管遇到什么,都要把阳光灿烂的一面留给大家,也许,这就是红色基因的潜移默化吧。

校长关心老师的成长是分内之事,特别是年轻老师的成长,帮助他们提高师德水准和业务水平更是义不容辞的事。武建娥常常随堂听课评课,手把手现场教,为他们提供一切便利促使进步。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叫孔艳芬,刚参加工作是很想上进,可是方法不太对头。她手把手示范,做思想工作,后来成长为全县的教学能手。“我可以自豪地说:从刘胡兰小学走出去的老师一个一个都是好样的,她们静下心来埋头苦干钻研教学,面对现实不攀比不浮躁。”这就是“锐意精进、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这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2006年,因工作需要她被调到了东南街小学当副校长。2013年9月,武建娥步入了“童年”,教科局任命她为文水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成为幼教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为了尽快适应,她始终从严要求自己,拿出自己认真学习的强项,学习幼儿教育知识,深入班级熟悉业务,主动阅读各类专业书籍,大胆研究先进的管理方法,她申报的课题《开展民间传统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研究被国家“十三五”规划教科研全国重点课题。

回首方知群山峻,举目犹见峰更高!成绩只属于过去,奋斗永远在路上。对武建娥来说,年龄不是问题,“我是刘胡兰故乡的人,英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每天和年轻的老师及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我身上流动的都是新鲜的血液,我始终坚信: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