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交城县王村:“六个梦”助力“脱贫梦”

□ 任红生

“2015年,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79人,经过三年帮扶,逐户面对面测算,人均收入3700元以上的家庭27户64人,按照退出程序,全部退出,剩余1户2人。”村支书宋过海介绍。

为了尽快使贫困户脱贫,交城县王村采取了以党建引领创建、以创建促党建的模式,通过把“党建+服务+管理+善治”融为一体,形成共建模式,积极培育文明村风民风,着力打造“六个梦”。

说起王村的“六个梦”村支书宋过海介绍:“一是通过富山专业合作社,实现红薯致富梦。”王村红薯因为土质好,肥水足,吃起来甜甜蜜蜜,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经营模式,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个户受益。2017年起,在示范基地连片种植优质红薯80亩,零散种植100亩。在红薯上市以前,驻村工作队就组织人员在网络、报纸进行宣传,造足声势,红薯上市时,前来购买红薯的小车挤满了田间小道,红薯在地头就销售了一空。连片种植的效益是亩产由2000斤,提高到了5000斤以上,全村产量达到90万斤,收入翻了一番多,增收64.8万元。2018年红薯又获得大丰收,现在是一薯难求。

“下一步,将引进富硒红薯种植,打造王村红薯品牌,目前正在和平遥的一家企业积极洽谈中。富硒红薯市场价现在十元至十五元,是普通红薯的10到15倍。一亩按照5000斤,每斤10元,就是5万元收入。明年龙门渠引水进村,南北400亩地得到灌溉,红薯就会增收400多万元。这样岚县的土豆、王村的红薯就会成为吕梁农产品响当当的两大品牌。我们的广告词是——王村红薯宴:饭桌上的亲情,难以割舍的家的味道。我们有信心让‘交城红薯宴’立足交城县,走出山西,走向全国!”驻村工作队队长介绍。

“二是通过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砂锅创业梦。”宋过海领着笔者来到砂锅制作基地。

王村砂锅有20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驼铃声出口到东南亚。过去王村半个村子都在制作砂锅,可以用户户冒烟来形容。

王村砂锅是传统工艺,但是由于市场因素没落了,村支书宋过海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拯救这个濒临消亡的砂锅产业,建起了炉子,成立了展览室,聘请了老艺人进行制作。驻村工作队对王村砂锅进行了调研,写出了调研报告。并且加大新闻宣传力度,采写了《泥身火魂:王村砂锅何时才能亮起来》在人民网、黄河新闻网、三晋都市报等各大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随后,山西电视台跟进,砂锅的市场知名度大大提高,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王村通过医疗帮扶,实现健康医疗梦。2018年为全村28户贫困户全部办理了“双签约”。通过政策落实,实现驻村帮扶梦,针对王村多数贫困户为丧失劳动力或因病致贫,该村积极落实好新农合、大病救助、民政临时救助等惠农民生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通过多措并举,实现就业创业梦。积极联系周边企业,为28名贫困户找到了工作,能看门房的看门房,能打零工的打零工。此外,引导村民养鸽子、孔雀、鸳鸯等,村民米耀河的二儿子前年开始养鸽子,从两只鸽子养起,现在已经繁殖了100多只。通过三貌提升,实现美丽乡村梦。王村环境优美,村庄四周阡陌纵横,绿树红花,简直是世外桃源。在三貌提升中,该村抓住三基建设的有利契机,建立了党建文化墙、村情民约、党建制度牌匾,累计投入8000元。安排保洁员打扫道路,洒水车上下午沿路洒水,保证路面清洁干净湿润,粉刷沿路的树木,墙壁。并且为5户贫困户粉刷墙壁,装饰屋子,买了床单被罩,确保贫困户居住环境安全整洁、舒爽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