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其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较为低廉,临床疗效确切,优势显著,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保健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欢迎。”市人大代表邢守光这样说道。
“但目前存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中医馆覆盖不够、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不足、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投入不足、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进展较慢等问题。”邢守光说。
邢守光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大力推进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六进活动,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推广培训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知识,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中医药事业。
二是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中医诊疗设备配备,完善推进其中医馆的建设和全覆盖,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同时,进一步推行“医联体”的模式,扩大“医联体”的试点医院,加大对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的基层(尤其是乡村)医疗单位的扶持力度,使中医药投入少、疗效显著、诊治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更好地为城乡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中医药人才培训,推进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抓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定期邀请中医药专家或者高层次人才为乡村中医药工作者开展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水平;进一步充实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队伍,降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招聘门槛,缓解基层中医药人员招聘难、引进难等问题,同时加强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投身基层中医药发展事业,建议凡是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在招录政策上给予倾斜,财政要给予一定数量生活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使用、管理和激励制度,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对非中医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完善中医类别医师纵向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中医医院医师在社区多点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