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送钱送物的救济式扶贫,“授之以渔”的开发式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农户、企业、市场”每个细胞得以激活,群众的参与程度、参与热情更高,经济效益和带动效益也更明显。一些地方,扶贫产业选得准、开展得好,形成了产业规模和产业效应,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精准扶贫离不开精准定位。产业扶贫,政府更应找准角色定位,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政府不“越位”,产业扶贫才不会“跑偏”。
做好产业扶贫的调研员。因地制宜是产业扶贫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立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否则只会形成盲目跟风之势。要摸透村情、乡情、县情,了解和把握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容量、上下游产业等方方面面因素,只有 “嗅出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 ,才能让扶贫产业真正根植于区域资源优势。同时,还要因人制宜,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状况,把准不同扶贫对象的“脉”,实事求是,统筹兼顾,把各方扶贫力量和资源整合好。
做好产业扶贫的推广员。扶贫产业再好,群众不接受,也等于零。做好推广员,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和想法,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所忧,通过政策宣讲、利益引导、典型激励,更要发挥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能人效应,让贫困群众认识到差距、树立起信心,真正调动起产业扶贫中贫困群众主体的强大内在动力。
做好产业扶贫的服务员。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的有产品没资金,有的有人力没技术,有的有产业没产业链,这就要我们政府在“建基础设施,抓技术培训,做产品推广,引资金活水”等方面切实做好保障,做好服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