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起实施的“校长陪餐制”,为不时被曝光的学校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公众焦虑心理带来了极大的抚慰。但是,想到如何落实,人们又不免虑之忧之。
有忧虑也是正常的。“校长陪餐制”并非新鲜事。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中就有“学校负责人应陪餐”的规定,但执行了的学校有多少?执行好的学校又有多少?屡有发生的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暴露出了这一规定在一些学校没有落地的事实。3月19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为这一现状做了注脚。所以,要使“校长陪餐制”落地,还需再加一把劲。
目前的制度设计,实际上是把校长与学生捆绑在一起,以期达到绑定效应,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供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正常情况,一般人都有利己思想,不会戕害自己。但是,如果他搞特殊化,开小灶,那就等于没有绑定,他没风险,学生仍然有风险。还有,倘若他总是让对餐厅没有管理权的副职支差,甚至派出中层干部轮流陪餐,恐怕也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细化配套措施,确保“校长陪餐制”有效落地,避免制度沦为墙上的“纸老虎”。特别是要增加惩戒性的内容,确保在法律约束之外,有政纪的约束,让不履行“校长陪餐制”的人受到严厉问责,这样才能敲响警钟,达到正向效果。
当然,制度再细再严,也抵不过思想上的松懈,如果一名校长视规矩为儿戏,没有家长心态,把餐厅作为拉关系、捞好处的手段,他就不会尽心管理餐厅,即便与学生一起就餐,也会流于形式。因此,身体上的陪餐不能代替思想上的陪餐。近年来,也有不少学校没有等待《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的出台,以学生利益为重,认真贯彻《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中“学校负责人应陪餐”的规定,自觉实施了“校长陪餐制”,在保证学校伙食质量稳定、校园“舌尖”安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这首先要归功于认识的到位、思想的重视。
作为一名校长,只要从思想上敬畏规矩,恪守校长的职责,视学生如己出,才能执行好制度,管理好餐厅,守护好学生“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