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 郭旃

要尊重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逻辑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作为一个城市人,作为在草原牧区生活过,也来自农村的一个人,在我的心目中一直觉得乡村是非常可爱的,它比起城市来空气好、生态好、风光好等等,我想只要有一天农村的这种社会公共服务、农村的基础设施也达到了和城市一样的水平,到那个时候可能是城里人想拿一个到乡村居住的条件,想拿这么一个居住证可能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早晚有一天这种场景会实现,我们看到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农村更适宜居住,而且居住条件不亚于城市。”5月24日,在第四届古村镇大会现场,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这样袒露自己对于乡村的感情。

作为一名国内文物保护方面的资深专家,当天,郭旃应邀出席了在临县碛口举办的第四届古村镇大会,并结合自身多年来工作和研究的经验,以《探寻古村镇保护与演进的哲理——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谁要保护?》为题,向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关于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看乡村还有落后的一面,比如排水、交通设施、垃圾处理等等都有诸多的不便,特别是我们的社会公共服务,医疗也好,教育也好,生活的一些基础设施都有待提升,有待改变。更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还缺钱缺人才。”郭旃清晰地分析道。

“无论城市和乡村,我们现在出去旅游所见到的场景,都会看到大自然生成、大自然养育,也受大自然局限、大自然约定出现的很多人文景观, 比如海南昌江黎族、哈尼梯田、丽江古城、开平碉楼等等, 在国际上我们也会看到大自然和人的创造共同发力,相互作用产生的特色村镇。比如伊朗的坎儿井、 韩国的村落河回村, 这些村寨所体现的就是天人互动、相互作用和不同族群的人类文明、文化的源起,哪些是尽可能要保存和延续的物质文化载体,哪些是在这些物质文化载体下形成的一种传统,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郭旃继续介绍说。

村镇保护不像一个简单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村镇是一个活的、仍然在生存着的一个群体,既有要保护的一面,也有要发展的一面,所以专家呼吁要统筹保护,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强调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我们乡村保护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人类有天然演进的路线,可能有共同的原理,大自然怎么塑造我们,人类是怎么适应和改造的,可以总结出很多的哲理。但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他们的变化情况,不同族群必然有不同的创造,每个村寨都有自己印证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和自然演变过程独特的地方,所以每个村寨都有机遇,都会有机会,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郭旃最后郑重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