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转型发展专刊

彻底告别“奇葩”证明仍需加力

□ 李小明

5月15日,山西公安“一网通一次办精准服务企业平台”正式上线,可谓我省公安公共服务改革的又一创新实践。此前,山西公安审批服务“一网通一次办平台”再造了传统公安政务服务的工作模式。这种从根本上避免“奇葩”证明的举措,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以民为本、持续服务的作风更值得肯定。

想起新华社5月8日的一则报道,结婚七十载的两位南昌老人因早年丢失了结婚证,几经周折也难以证明是夫妻关系,影响了办事进展,其中一人气急交加吐血病倒,身心受到很大伤害。无须讳言,“奇葩”证明远未销声匿迹,群众因此而苦不堪言的情形仍有发生。

彻底解决问题仍需追本溯源。出现“奇葩”证明的原因不外乎这么一些:一是一些职能部门未及时清理证明事项,特别是在信息互联互通相当方便的今天,仍然各念各经,让群众来回奔波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扯皮中。二是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担当精神或故意推卸责任。三是市场经济需要的契约精神不完备,导致出现个别弄虚作假的现象。

找出问题就可对症下药。转变政府职能是基础性的措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需要更加规范和简化公权力行为,那些观念还未彻底转变,改革措施还未跟上的部门,要加快步伐赶上去。在5月14日国新办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司法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各地区、各部门共取消证明事项1.3万余项。可以肯定,群众遭遇“奇葩”证明的时候正越来越少。

此外,扭转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仍是重要一环。我们的党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有一些人思想错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有一些人作风不正,握着人民给予的权力却不为民办事。因此要从制度上、法纪上给这些人念“紧箍咒”,让他们真正担当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政府和公职人员转变了观念,具体举措也要落细落实。要以服务群众、利于管理为原则,改革不合时宜的,增加适应形势的,杜绝“奇葩”证明的出现。比如持续推进证明事项清理规范工作,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手续;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做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投诉平台的监督作用;大力推进办事流程简化优化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扎实推进网上办理和网上咨询。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心一意谋划为民之策,这才是公共服务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