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70年风雨兼程 恰是风华正茂

——来自汾阳市贾家庄村的蹲点报告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从100把镢头闹革命,到治理盐碱地、整理沼泽滩;从凝心聚力搞生产到发展工业经济,拥有村支柱产业;从填饱肚子到共同富裕,一路走来,汾阳市贾家庄人的每一步奋斗都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

改碱治水:

盐碱滩里孕育追梦者

“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院里有水家里湿,烂塌火炕破瓦房,生疮害疖打摆子,有女不嫁贾家庄”……这是昔日贾家庄的真实写照。贾家庄地处晋中平川,位于峪道河、向阳河、禹门河三条河流的下游,地势低洼,历史上是一块有名的盐碱滩。

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贾家庄村任职43年的老支书邢利民,村里的人都亲切地叫他老书记。“1950年,贾家庄村党支部刚成立,支部书记贾焕星就带领几位村民组建了互助组,鼓励他们搞副业。两年后,中央号召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贾焕星互助组立即响应,办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 月份,我父亲邢宝山带领的‘宝山组’也加入到初级社。当时在贾焕星的带领下,支部一班人进行认真研究,认为贾家庄村要想再向前发展,必须首先征服横在村里的盐碱滩。经过多次讨论,党支部决定开发盐碱地。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抽调了30个最强的劳动力拉犁耕地,100个劳动力用镢头刨地。用了4天时间,300亩地全部翻过并下了种,最终喜获丰收。一时间,‘百把镢头闹革命’的故事传为美谈。他们连续多年苦干实干、不屈不挠,硬是把2000多亩盐碱滩变成了高产稳产的良田。”邢利民说。“贾家庄改碱治水取得成功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亩产由1952年的183斤大幅提高到1958年的341斤。”该村80多岁的农民老王对此记忆犹新。

贾家庄改碱治水的实践,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改天换地、战胜自然灾害的奇迹,受到了省、地、县领导的多次肯 定和表彰。“现在大城市都有标志性建筑,那么在贾家庄的历史上,‘一百把镢头闹革命’就是个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告诉人们两条真理,一条是集体主义、共同富裕,一条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一种精神,也是贾家庄的核心价值观。”老书记邢利民淡淡地给记者讲述着贾家庄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却流露出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守。

1958年,贾家庄突破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的路子,先后开办了粉坊、豆腐坊、酒坊、醋坊、油坊、饲料加工坊、碾坊、磨坊“八大坊”,随后又相继发展了饲养、运输等23个项目,逐步形成了农业、副业、畜牧业再到农业的良性循环,使贾家庄农林牧副各业得到了很好发展。到1965年,贾家庄多种经营收入达到7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超过42万元。

贾家庄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还得益于科技创新。记者在贾家庄村史馆里看到,三齿耘锄、追肥耧、手摇脱粒机等一件件凝聚着贾家庄人智慧的实用农机具,参加了196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机械展览。到20世纪60年代,贾家庄大力发展机械化名扬全国,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受到国务院嘉奖。

改革创新:

共同富裕按下“快进键”

1979年,农村改革的大潮席卷全国。当时,社会上出现一股“下放越彻底越好”的潮流。在决定老先进村命运的关键时刻,村党支部书记邢利民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该“放”的坚决放,不该“放”的坚决不放,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田到户、五统集中”的双层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案,这样既解放了生产力,又稳住了农业基础。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场上符中央精神,下合村情民意,凝聚着贾家庄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胆识、气魄和责任感的历史性变革。

1983年,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贾家庄出现了新情况,发财致富快的是村干部和一些有能耐有门路的技术人员,而大部分村民还处于贫困线以下,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老书记邢利民通过外出考察、科学论证,得出结论:贾家庄老典型要保持先进,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当时他就响亮地提出“亏了我一人,富裕全村人”“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的口号。带头与7名村干部果断地将自己刚刚办起来的塑料厂、木器加工厂、农机修配厂和个人承包的170亩耕地献了出来,心甘情愿地断“个人发财”的退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里的主要干部全部献出了个人企业,退出承包的土地,集中精力为集体办企业,为群众搞服务。他们用自己的奉献撑起了贾家庄共同富裕的大厦。当时集体企业的原始积累也就是净资产达到50万元,双层经营体制为贾家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全村耕地“六七十亩一方田,一路两渠四行树,渠成网、地成方,道路笔直树成行”,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同时,集体先后兴办花卉场、副食品加工厂、食用菌厂、饲料加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和甲鱼温室养殖场。形成“农”字号产业一条龙,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1986年后,贾家庄集体企业在高起点上滚动发展,他们通过“利用老摊摊,拓开新局面;改造小摊摊,扩大再生产;抓住大摊摊,滚动促发展;依托土摊摊,做好大文章”的办法,陆续兴办甲鱼养殖场、养鱼场、养鸡场、塑料厂等二十余个企业,初步形成了集体经济唱主角、个体经济作补充的农村经济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贾家庄村在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实现了亿元村的奋斗目标。1997年3月28日,一个让所有贾家庄人永远牢记于心的日子,贾家庄特种水泥厂正式投产运营,从此,贾家庄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更加坚定。

转型发展:

搭乘“文旅快车”“再出发”

在60多年前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进行了一场农业机械化改革;改革开放后,又在倡导勤劳致富的同时,放手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全体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村再次推陈出新,调整产业结构,开辟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坦途……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贾家庄人民弹奏出了铿锵豪迈的腾飞三部曲。

近年来,面对环境要求、产能过剩等问题,贾家庄拿出壮士断臂、敢为人先的勇气,主动开展供给侧改革,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关停焦化厂、水泥厂,打造了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gu)街;将原水泥厂旧址改造为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通过引入贾樟柯艺术中心、种子影院等文化产业,计划逐步打造成三晋特色的“乡村798”。

当时,50万吨特种水泥厂年产值几千万元,有的家庭几口人都在厂里上班,每月单工资就几千元,一下子要转型上马一个年产值只有几百万的项目,村里立马炸开了锅。因为这不仅意味着集体资产锐减,而且关乎300多名职工饭碗的问题。当时年轻的党支部副书记邢万里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决定转型,并向全村人作出“停窑不下岗”的承诺,计划就地转化劳动力。“原来水泥厂赚钱厉害,但属高耗能的企业。现在转型的文化旅游是一个绿色环保的新产业,但‘有后劲,越往后越值钱’,而且原先在水泥厂上班工作单一,现在搞旅游,每天跟天南海北的人打交道,可开心了,收入比原先还高。”说起水泥厂转型前后的变化,“18·18恒记”展览馆的讲解员、61岁的任春花感触颇深。她曾是原水泥厂的老员工,亲身经历了水泥厂的创建、转型。目前,原水泥厂300多名员工,全部就地转型就业,有的在贾街从事餐饮业,有的去了旅游公司,有的就留在转型后的创意园,平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当我离开故乡,才觉得真正获得了故乡。我开始理解故乡之美:那里的山,冬天苍茫屹立,如国画般重墨披挂,空灵淡远;那里的水,在晋陕峡谷中奔流不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说。近年来,贾樟柯怀揣着浓浓的家乡情结,将大批电影人和文学家带到贾家庄。文化的交流突破地域的限制,促进了汾阳本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成为艺术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典范,同时也是艺术反哺旅游文化发展的举措。

近日,贾樟柯在贾家庄举办吕梁文学季,这也是在乡村举办的为数不多的当代文学活动。在工业文化创意园区旁,就是举办吕梁文学季的“作家村”——文澜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之一马烽曾长期蹲点在贾家庄体验生活、进行文学创作,期间创作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饲养员赵大叔》等脍炙人口的影视剧本和文学作品。冯玉祥、梁思成、林徽因等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都曾在汾阳居住。为了延续贾家庄为创作者营造的氛围和灵感,他们在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中仿照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修建了作家村——文澜苑,并特意为来此创作的作家提供免费住宿。

现任村党委书记邢万里说:“建作家村是贾家庄人的心愿,为的是报答作家们给这块土地带来的精神滋养;而选择重建那些民国式建筑作为作家村的主体风格,也是为了文化传承,并表达我们对那些在汾阳生活过的中外名人的真情感念。”

目前,全村已形成以混凝土和预制构件为产业链的恒鼎建材公司、以酿造加工和酒类开发为产业链的盛世酒业公司;以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为产业链的绿色农业公司;以生态旅游和拓展培训、休闲娱乐、会务餐饮为产业链的旅游开发公司。全村集体固定资产突破6个亿,全村所有劳动力都转移到三大产业中,家家户户实现了亦工亦农。

“记得2017年6月,在贾家庄举办‘人说山西好风光’旅游竞演大赛时,我们的李正印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讲到:‘吕梁是高山莽莽的吕梁,是大河滔滔的吕梁;是生生不息传承革命精神的吕梁;是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的吕梁。’贾家庄在过去的70年中风雨兼程,留下了宝贵的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吕梁儿女,在新时代的改革路上,我们贾家庄人要大力弘扬吕梁精神、传承好贾家庄文化,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对标全国一流,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永葆先进,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争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邢万里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