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民生专刊

“破烂王”的“致富经”

□ 本报记者 梁瑜

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迸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大型产业固然顶天立地,个体产业、服务产业等小型经济也是铺天盖地喷涌而出。在柳林沙曲村,记者就碰到了一位“破烂王”薛延生。

薛延生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59岁的他,本是中阳县苏村人,少小孤苦,兄弟众多,不大年纪就流落在柳林边郊一带打工度日。年长至四十余岁,仍然孤身一人,恰逢沙曲村,有女人年长未嫁,遂招亲至其家,落户定居该村至今。

沙曲是传统的煤炭资源村,柳林大电厂就坐落该村附近,煤焦、建筑、五金、运输,在当地均发展充足。薛延生生活此间,立足既稳,渐渐就不甘心仅凭耕田生活,也思谋着倚靠资源经济发展自己。虽然一无资金,二无人脉,但凭一腔热情,满身力气,毅然决然干起了“破烂王”的生意。

他购置了一辆二手机动三轮车,仗着地面道路熟悉,人情风俗了解,在四乡八寨走街串巷收购废旧电器、家具、交通工具,举凡农村家电、摩托、自行车、厨具、家具,无所不收。收购之后做什么?薛延生在家庭院落里建立了自己的修理房,他带着儿子,钻研各类修理技术,积累下很多专业知识,破损不大的机械、家电,父子俩鼓捣鼓捣,总能化旧为新,恢复使用功能。报废的机器能用了,破损的家什变新了,往往可收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待得东西焕然一新,老薛再驾着三轮车,载着这些家什再度走街串巷,以相对适宜的价格将它们推销出去,低价收回,高价售出,赚取差价,换得自身利益。不但经济上取得了一定回报,而且广交人缘,在乡间认识了各色各类的人。

在沙曲村村头,记者见到了老薛。当时他正驾驶三轮车从村外驶回,听得众人喊,老薛停车歇火,走下车来。记者看时,只见他衣衫破旧,脸色黝黑,说话低声,若非人们讲,哪能料到眼前的老汉,居然有这样的头脑和劳力呢?经记者再三启发,薛延生讲起了自己的致富经:

“捡破烂这个活吧,可能在过去有点不光彩,但现如今可全然不同了,也算是门生意吧。同样是低价收,高价出,同样需要动脑筋,巧计算。”见记者大感兴趣,老薛接着解释,“各类农村,各有各的特色。农业大村,就要多收土特产品、各色经济产品;新型工业村,就要广收小机械、小电器、小交通工具;资源优势村,就要多多收购煤炭、砖瓦、石灰、沙土,总之多多益善。还要学会巧安排,巧利用,这就需要刻苦学习加工修理的技术,还要牢记广交人缘,以利再次售出。”

一席话,说得记者频频点头。呵,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曾想,这破烂王的行当,竟然还埋藏着这样深的学问呢。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

老薛说:“我们父子俩,过去每天忙于收购废品。现在呢,不瞒您说,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钻研修理技术上了。废旧品不修理,不能再利用,只能报废不是?我们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呢。”

真是聪明的老薛,勤劳的老薛。功夫不负苦心人,薛延生一家勤劳致富,取得了不菲的成果。而今,老薛的收购区域已经扩展至柳林周边各乡镇,同时他家还种植蔬菜,杂粮等粮食作物,除收购废品外,夏秋两季还捎带贩售粮食和蔬菜,流通领域远涉离石、中阳等地。今年春节,老薛给儿子红红火火办了喜事,娶了邻村一位女青年过门,一家人欢天喜地和睦度日,眼见得改革开放新政策下,又一户新农民已经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