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房前屋后种点菜 早市地摊赚外快

离石农户:让门前“方寸地”变致富“增收园”

本报讯 (记者 冯海砚) 每天早上七点多钟,在位于市区体育场路旁的临时早市地摊上,今年72岁的刘生祥老人的地摊总能吸引不少晨练的市民。前一段时间,记者看到,刘大爷的地摊上摆放着十几颗大小不一的西葫芦和一些刚从地里刨来的豌豆苗子,豌豆苗子被捆成了一小捆整齐摆放在地上,豌豆角还没摘下来,嫩绿嫩绿的。“豌豆一把两元,西葫芦一块五一斤”,每有市民路过,刘大爷就扯开嗓子吆喝。“以前在门前种点蔬菜,自家人够吃就行,品种也比较单一。现在种的多了,从每年清明节开始到入秋,一年可以种两茬了。”

刘生祥大爷是离石区刘家沟村人,虽然上了年纪,但种了一辈子地的他总歇不下来。和老伴冯丸兰在家门的后山上种着八九亩地,主要种植一些季节性蔬菜,除了儿孙子女一大家子吃外,其余的就拉到早市上摆地摊卖。

在市区周边农村,像刘大爷一样把自家门前的地拾掇出来,种点时令蔬菜,然后拿到早市上卖的农户不在少数。“家里既能省不少开销,还能增加一些收入。两个孩子都上大学了,一个月的固定开支也在三四千,在门前种点菜拿出来卖可以补贴点家用。”离石区乔家塔村农户霍二汝每天早晨五点多钟就骑着电动车拉着自家地里的蔬菜来市区兴南农贸市场路边的临时早市上“踩点”。

“这块地原来种的是黄瓜和西红柿,前几天刚把土松了松,又下了葱种子。赶入秋就可以上市卖了。”在离石区田家会街道穆问村几孔窑洞背后的一大片蔬菜地里,地的主人冯海明一边和记者聊着一边蹲下身子扒菜地边上刚刚长出的嫩草苗。冯海明现在除了种好二十多亩“口粮地”,主要时间是忙着管理家门口的蔬菜地。他介绍,去年这块地种了三季菜,一开春,撒了一些黄花菜、小葱种子,等到地温起来后又种上了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西葫芦,入秋前后又种上了白菜、生菜。冯海明估算,他家今年仅西红柿一项就能净收5000多元。

以前,村民大都瞧不上在房前屋后种菜,现在却迷上了庭院经济。冯海明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也是种植能手。他说,“庭院经济小而精、投资小、见效又快,现在村里劳力好的家庭大部分都在房前屋后种菜了。”“农民们种地大部分用的是有机肥,这样的菜吃着健康。”常年四季在市区体育场锻炼的市民刘翻清一家子的蔬菜基本就在每天的早市地摊上买,她说,“菜吃起来放心,也可以让农民朋友们增加点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