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队驻村以后,工作态度特认真,为我们贫困户办实事,一点也不给村里添麻烦。他们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迫切需要什么,有啥困难,并且帮助我们积极协调,使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这不,截至去年底,全村291户贫困户688人全部稳定摘帽。”没等坐稳,方山县圪洞镇津良庄村委主任康二云就滔滔不绝地向笔者唠起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故事。
以“情”化人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信心,破除“等、靠、要”思想,帮助困难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津良庄村有779户1981人,耕地面积1670亩,贫困户291户688人,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以前的津良庄村经济发展滞后,干群关系紧张,上访频频发生,县乡干部都不愿包点。2016年12月,方山县总工会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积极探索“走村串户”工作法,并以“一张民情连心卡、一本民情日记本、一部扶贫政策宣传台、一个电子信息网”,有效破解了村党支部弱化,党员教育虚化,党员先锋意识淡化的难题。与此同时,筹集2万元为村建起党员活动室,添置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改变了过去开会打游击的现象。他们还组织全村党员到长治武乡县取经接受红色教育,并引导党员积极帮扶贫困户摆脱“向上伸手”“怨天尤人”的心态,从生产生活的小处、小事着眼,用真情和行动影响贫困户。不足一年时间,有一半以上贫困户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还有59户贫困群众接受护工技能培训后,打消了疑虑和自卑,满心欢喜地走出了家门。过去村里以谁能吃上低保为荣,以谁的拳头硬为荣,如今大家以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为荣,谁能为家乡出一份力为荣。
以“智”助人
“有些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瞻前顾后,主要是因为底气不足、技术匮乏。只有帮助贫困家庭改变心态,学到技术,才能挺起腰杆,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扶贫工作队长、县总工会副主席肖庆平如是说。
扶贫工作队员常去贫困户家中访贫问苦,下好帮扶的“及时雨”。他们重点登记失能高龄老人、低保五保户、残疾人、孤儿等特困群体,在入户走访中投入更多精力,实施了很多的帮扶措施。同时,还协助村“两委”专门制定《看望慰问制度》,对生大病和重病住院治疗的村民,村干部和工作队主动上门看望,让其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贫困村大多贫在思想观念,弱在支部班子,难在接受教育。”县总工会扶贫队长肖庆平介绍,他们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从根子上使劲,打基础、蓄底气,激发贫困乡亲内生动力。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学扶贫政策,共过组织生活,齐心同唱一台戏。他们与班子成员逐一结对子,集中学习,传授工作方法,修订完善各种制度,使委员成为抓党务工作的明白人、抓扶贫致富的带头人。支部委员薛爱喜不仅鼓励儿子创业开办石板加工,还利用他对果树修剪管护的技术,义务为村民服务。50岁的党员王文革,前几年养猪受市场价格影响亏了本,心灰意冷准备甩手不干。工作队员们每次上门与他谈心,并协调解决扶贫贷款,又饲养了两头达尔牛,经三年时间牛已发展到17头,还带动了五户贫困户干起了养殖项目。
以“帮”促人
“老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之思想,两年来,该县总工会扶贫花一番“绣花”功夫,教育群众树信心、找出路、改变单纯物质输送或扶贫,把“等靠要”变成“闯改创”,用政策舆论引导,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主动性。
为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扶贫队员们在入户调研中,全面了解致贫原因,用心聆听其需求,并与村干部共同分析研究脱贫措施。针对一些贫困户年年领扶贫资金,但年年还是老样子。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想彻底拔穷根,关键是建立补贴款发放机制,劳动越多补贴越多,调动贫困户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基于这一共识,去年,县总工会协调镇卫生院为全村60岁以上220名贫困群众进行了健康体检,对考上大学的8名贫困家庭给予了1.6万元的助学救助,对120户特殊贫困户发放了米面等慰问品;为贫困户捐赠240对枕巾、300余件衣物;为村集体种植180亩高粱,年底贫困户每人分红30斤,非贫困户每人分20斤;整修村内800余米的村道;协助粉刷贫困户家中墙面2680平方米;协助村委新建村文化广场,公共厕所、村卫生室、农村书屋等。“县总工会扶贫想得细抓得实,我们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如今过上幸福生活,村民们脸上挂满了笑容。
家有财富千万,不如身怀一技,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脱贫,在抓好教育疏导的同时,组织农科培训,把技术送上门,直接有效地为村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赶考的勇气,攻坚的锐气,成事的底气,精准发力补短板,壮大产业促发展,夯实基础强保障。”县总工会副主席、驻津良庄村扶贫工作队长肖庆平信心满满地说。